2010年,齊魯投行只排在第40位, 2011年迅速崛起,排名第20位,終于在中上游梯隊爭到了一席之地,提升速度顯著。
去年還風光無限的齊魯證券,今年卻面臨著業績重挫、高管變動的震蕩局面。
就在一年前,齊魯投行還頻繁從各家券商挖走25位保代,在此帶動下,公司的業績水漲船高,一躍從中下游方陣擠進券商前20名的行列。
然而,去年還是一匹黑馬的齊魯投行,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卻大幅下滑,不僅一單IPO項目未發,縮水的收入也倒退回中下游的行業地位。同時,齊魯投行的高層人員震動,三年內換帥三次,頻繁的高管流動讓外界對這家券商的穩定性產生質疑。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齊魯投行的大起大落?市場一直有疑問。
理財周報記者曾多次聯系齊魯證券總部辦公室,但電話均未接聽,8月22日,記者來到齊魯證券在上海的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因目前正處在緘默期,不太方便接受采訪,并表示總部的電話無人接聽,或許已表明了一種態度。
此后,記者經多次輾轉反側,聯系到了齊魯證券的相關負責人,但在一番溝通之后,公司以采訪需董事高層同意而婉拒記者的提問。
不過,如果我們追溯本源,從這場大起大落的源頭開始,或許可以看出些端倪。
拋物線的投行業績
在默默徘徊中下游券商投行業務多年后,2011年,齊魯證券以黑馬的姿態突然出現在市場面前。
根據年報,公司去年總計完成16單承銷項目。其中IPO項目6單、增發1單、債券9單,項目總數超過2009年和2010年的總和,募集資金達到123.6億元,同比增長38.25%。同時,在水漲船高的數量與募資規模帶動下,齊魯證券去年獲得承銷費2.27億元,比2009年與2010年的總和還高出42.77%。
尤其在投行業務最核心的領域IPO項目中,公司的突飛猛進更為明顯。齊魯證券去年承銷6單IPO項目,而在此之前的2009年、2010年,公司兩年總計也只承銷3單。募集金額達到38.6億元,超過2009年與2010年總和的40.88%,獲得的承銷費用高達2.17億元,同樣高于2009年和2010年總和的68.22%。
縱觀齊魯證券在券商投行的地位,2010年,在67家有投行業務的券商中,齊魯投行只排在第40位,處于行業內的中下游,不過,2011年齊魯投行迅速崛起,在行業競爭加大、相繼有9家券商新增投行業務后,齊魯在76家券商投行中排名第20位,終于在中上游梯隊爭到了一席之地,提升速度顯著。
市場普遍認為,齊魯的業績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爆發,其實與其去年的瘋狂挖角不無關系。
據統計,去年先后有25位保代分別跳槽至齊魯證券。2010年,公司的保代人數還是38位,但在去年人員“大補血”后,這個數字一下躥升到61位,其中新增保代人數占到總數量的41%。
兵強馬壯之后,齊魯投行的業績于去年實現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有誰料到,僅僅半年不到,齊魯證券的投行業績卻出現了拋物線式的下墜。
根據統計,2012年前六個月,齊魯總計承銷12單項目,盡管數量上同比增加了5家,募集資金也有小幅上行,但在最核心的IPO領域,齊魯證券竟然顆粒無收。
從歷史數據看,齊魯在2011年上半年發行IPO項目3單,募集資金達到67.7億元,承銷費用實現1.14億元。然而,這些在2012上半年均為零。雖然齊魯證券今年在企業債上有所發力,9單項目比去年多出5單,但在日趨激烈的投行戰場,多發行IPO項目賺取承銷費才是投行業務最基本的保障。
齊魯證券在上半年的承銷費用為1717.29萬元,這個數據同比縮水高達562%,在69家券商排名中,齊魯的承銷費用僅僅排在第42位,一夜回到解放前,好不容易在去年擠進中上游梯隊,到了今年卻又重新掉落到中下游隊伍。
這其中,去年新增的25位保代,除李黎明在證監會網站已無記錄外,其余的24位,只有武利華、陳仕郴、付靈鈞等3人在“具體負責項目列表”的機構名稱中,填有齊魯證券的名字,也就是說,僅這三人自加盟齊魯證券后有親自負責的保薦項目成功發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