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融資本是周瑜打黃蓋,明爭暗戰的原因在于,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里,資本以為一塊錢一定能賺到十塊錢,而實業以為一塊錢一定能融到十塊錢。
■文/王世渝,興邊富民(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近的中國股權投資市場讓人窒息。不論境內境外的各類機構投資人,手上握的是美元還是人民幣,不論是天使還是VC、PE,都在抱怨找不到好項目。同時,各種項目也在抱怨找不到好的投資人。原因多種多樣,資本市場不景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股市嚴重積壓造成IPO“堰塞湖”——這些都在影響整個市場的主流情緒。
一個成熟的市場里,出現這種狀況十分正常。本世紀初,歐美國家資本市場在新興產業誘導下,設立數以千億美元的環保、節能、新能源、生物技術等行業基金,但隨后就是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同樣,日本資本市場多年不景氣,海外大量直接投資積壓日本市場,各大基金退出無門,我們聽不到來自企業家和投資家的抱怨。
原因何在?中國市場還是一個稚嫩的,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孩子。市場不成熟,股票發行制度、審核制度、交易制度都有問題。我有很多年沒參與IPO了,近日關注一家公司,發現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成長性、技術含量、市場飽和度都乏善可陳的行業,這家公司居然有60倍市盈率的股票發行價,上市前僅三億多元的凈資產,超募十幾億元資金,完全是天大的笑話。僅這一個故事就足以證明,已經發展超過二十年的中國證券市場,幾乎還是一個幼兒園市場的水平。
市場不成熟,就難怪創業公司、創業者迷糊,也難怪基金投資人、基金管理者急躁。
對于創業者而言,為什么上市?為什么融資?什么時候上市?什么時候融資?用多少股份融多少資?創業者不太清楚。即使經營了多年的企業家,也未必能清楚。他們不清楚沒關系,投資人一定要清楚。但問題在于,你讓十個投資人到一個企業去路演,一定會得出十個結論,提出十個方案,讓企業家一頭霧水。我推薦某個基金投資總監去看一家中藥材產業鏈打造的上游企業,他回來說這個企業沒有拳頭產品,非得要把制造業的經驗當成有色眼鏡,去看種植加工企業。
總體來說,幾十年經濟發展,實體經濟在產品、企業、產業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國際國內經驗,創造了巨大的可供資本家們把玩的存量資產。但中國的所謂資本高手太泛濫,給實業家們開出了太多誤謬的藥方,不僅沒好好解決實業家們的問題,反而影響了實業家們應有的踏踏實實。市場好的時候,首先是寵壞了那些資本市場的天之驕子,其次也寵壞了被資本一夜吹脹的實業家們。
當一切水落石出之時,當被他們自己拉掉的遮羞布不能再掩蓋真實皮肉時,惱羞成怒的謾罵指責就成了家常便飯。一個十分有名的餐飲老板,曾經明星一般被衣冠楚楚的投資銀行家們捧得不能自持,水漲船高,開出很高的投資價碼。如今,大壩崩潰,洪水退卻,投資家們煙消霧散,只剩下這位老板孤獨罵街。老板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不都是投資家們制造的嗎?
以為錢都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實業家開始變得不知所以,募集基金時給LP描述的IPO、回購、對賭、出售給戰略投資人等招數都不管用了,一些人竟然將私募基金挪去放高利貸。資本給實業家放了一個套,實業家卻是自己跳進去再把套索拉緊的。
有解套的辦法嗎?其實最簡單的辦法,還是回歸常識。
讓每個環節都遵循市場的規律,維護市場的秩序,放平自己的心態。市場火爆時,喝藥都是甜的;市場退潮時,就好好煉一下保命的基本功吧。
投資家、投資銀行家們的角色最重要。你一頭連接企業,但你不能玩弄企業;另一頭是你的投資人,你又不能忽悠投資人;弄好了,你身輕如燕,展翅高飛;弄不好,你兩頭受氣,百無聊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