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能看到多遠的過去 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撰文/劉揚
風頭正勁的幾家公司正在撕搶著柯達的財產。谷歌(微博)與蘋果分別聯手合作伙伴組成財團,紛紛壓低價競拍伊士曼柯達公司的1100項專利。這家曾名震全球的老牌公司自己從來沒有能夠把這些專利轉化為成功獲利的產品。
巨人遲暮,抵不過時代的更迭和新興公司的勢頭。
想當年,喬治·伊斯曼的風頭或許并不亞于蘋果公司的喬布斯。這位柯達創始人給感光業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他許給那個時代的承諾是:“你壓下按紐,其余由我負責。”但是柯達的輝煌仿佛被定格在了喬治·伊斯曼的時代,傳出破產消息之前,柯達已經被人們遺忘了十年之久。
企業的存活各有各的原因,但死亡的企業卻大多相似。那些行將就木的企業故事似乎正是那些奔跑中的企業的一面面鏡子。畢竟,有句老話說“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在公司的生命歷史上,研究公司的死亡,研究企業家對待死亡的態度,是一個角度很特殊的課題。無論是人還是公司,從一出生就開始面對和趨進的自然規律就是死亡。但是除了創業伊始和最后的大難臨頭,可能沒有多少創業者愿意涉及和討論這一話題。
世界上任何一個僅僅有組織體系構成的企業,都會因市場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或企業內部因素而終結。死亡是所有企業共同的敵人。而企業的目標正是在從生到死的不斷變化過程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曾說:“對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我們活下去的價值,這就是‘生與死’的意義。”
財富是時間的函數,不死才是硬道理。比爾·蓋茨常說:“微軟(微博)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