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不平靜。
VIE之爭和中國概念股的動蕩,持續影響著國內VC界美元投資的信心;800余家企業排隊IPO的長龍,讓人對本土退出渠道的未來心生迷茫。VC界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度過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一片肅殺之中,又有哪些亮點值得展望?
譜潤投資董事長周林林,君聯資本首席投資官王能光,同創偉業董事長、執行合伙人馬衛國,天圖資本董事長王永華,浙商創投資深合伙人、行政總裁華曄宇,硅谷天使投資人Matt Vitamante教授,聚首第三屆“私募股權投資與創新企業論壇”VC專場,共話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IPO持久戰?
華曄宇:今年的形勢有點冷?,F在會里800多家企業等著過會,估計有很多會撐不住,補不出漂亮的年報,自己退回去。整個行業怎么辦?我們VC/PE跟企業一樣,需要創新,大創新需要大智慧,可能這個真的很難。在難熬的冬天,不斷地在募投管退各個行業進行微創新,微改革,堅持到最后。
Matt Vitamante:現在美國的IPO也是相對比較疲軟。我們的VC產品一般是6到10年的時間,現在時間已經拉長到8到12年,可以看到VC行業正在進行整體轉變。我們會更加關注并購的問題。目前美國市場還在恢復之中,這個階段可能會造成很多IPO的積壓,另外,美國剛經歷新一屆的總統大選,可能會逐漸發生改變,但近期IPO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馬衛國:今年募資確有困難,但大家應看到其中的機會,一是已經到了低谷,采用很多刺激和轉變產業結構的措施和方法,相信低谷會慢慢走過去。第二是證監會積壓的情況,我們了解到,未來可能采用集中發行的方法,發行具體方案和措施證監會也正在研究。以后的審核趨勢變化可能也會慢慢向注冊制過渡,更注重信息披露,減化對盈利的一些實質性判斷,表明證監會的審核趨勢會越來越市場化,所以以后的進度應該會加快。
投資人的過冬心態
馬衛國:未來幾年會逐漸呈現三個趨勢:LP機構化、GP品牌化、退出多元化。我們正在與社保接觸,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基金來對我們進行投資。募資會越來越集中到品牌管理人手中,經濟低迷時,由品牌機構與企業溝通,在估值定價方面會更有優勢。退出方式上,前幾年IPO火,大家都集中IPO,隨著市場發展和觀念轉變,通過并購、定向增發或者回購的方式退出會越來越普遍。尤其北京金融交易所開通了關于PE二級市場份額的轉讓平臺,此后LP的退出會更加容易,流動性更強。
王永華:投資像去年或者前年那么好實際上是不正常的。我們做VC/PE,本來是站在企業背后遞扳手,為企業增加競爭力。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怎么可能全民PE?投資很難做,要有敬畏之心,從這個意義上看永遠都是冬天,但是穿好了棉襖,準備了所有的東西,說不定這個冬天也會過得不錯。
王能光:經濟好的時候,發展好的企業較多,所以投資的目標更寬泛。但是遇到挑戰時,很多企業是經受不住的。經濟不好并非對所有企業的發展都不好,只是挑戰大一些。一些被投企業利潤還在增長,因為它提早在研發,在產品結構方面做了調整。作為投資者,不論投人民幣還是美元,那么輕松投到一些項目,那么輕松地上市,實際上有些企業發展的持續性是有問題的。投資人更重要的是要支持特別有潛力、特別能創新的企業,這樣對資本市場有更多的驅動作用。
周林林:投資跟經濟一樣,有它的周期性,有它的規律,我一直說投資是個馬拉松賽跑,不是百米賽跑,但是我們前兩年看到很多投資機構把投資看成百米賽跑,在短時間之內求速度,但是在低迷時期,一定是真正有內功的投資機構,有品牌化的才能真正的獲得長期的收益。
溫度:行業熱點展望
馬衛國:我比較看好三個行業,一是健康醫療,首先是國家政策導向非常支持,投資會越來越大,包括農村醫療改革,醫療設備、醫療機構會如雨后春筍般隨之增多。第二是教育培訓服務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里面已經明確,拿出土地出讓金的10%、GDP的4%投入教育產業。這個市場非常大,包括對教育的電子信息化。再有就是消費連鎖。傳統的餐飲、酒店、零售蘊含了很多機會,只要定位清晰,模式具有競爭力。
華曄宇:浙商創投會選擇在相對熟悉、已經有上市案例的行業里繼續生根。比如前幾年投得較多的文創產業。我們做了一系列的投資,已經上市的有華策影視,華速傳媒、正在上市過程中的中南卡通、時代華語。此外,我們還投了數字閱讀、教育培訓以及做4D技術的企業。高端消費品、健康食品、醫療健康產業持續關注。
王永華:追逐熱點太危險,實際上要做大家不做的事,投資不熱的行業。對天圖來說,就做消費者,把日常的消費品研究透。市場的好與不好是相對的、結構性的。我自己認為投資就要投長遠,因為給我們的錢本來是很長時間的錢,而熱點飄忽不定,誰也沒法捕捉。我們能捕捉的是人性,誰都要吃喝,高興了要表達,這些才是投資的驅動力,才能給我們投資的靈感。如果都是模仿、照抄,說其他機構投了這個,你就去投,別人干嗎把錢給你?
王能光:第一是“新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只有在創新突起的時候,才有快速成長的機會。第二是集聚和提升。集聚是把原來很分散的東西聚在一起。提升在制造和消費領域都有空間,比如制造業,雖然已有好幾家幾百億的大企業,但追到深處,一些核心部件仍舊依靠進口。如果國內企業提高原有的技術手段,可能做成非常優秀的企業。這兩大方面在一定時期內仍是相對永恒的話題。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大盤在8%,集聚和提升的動力還都分別存在,從中再細找某個領域的投資點,我覺得才是最扎實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