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背后的特效制作企業因債臺高筑而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從2008年起,先后有四家美國本土的頂尖特效企業倒閉,這四家企業制作了不少賣座的電影,也捧回了不少獎杯,但卻逃不脫破產的厄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特效企業向中國拋來橄欖枝,中國是不是進入了抄底美國企業的最佳時期?
美國特效企業頻倒閉
據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11項提名,這部已在全球斬獲5.649億美元的電影可謂名利雙收。然而讓人驚訝的是,近日,該片幕后的特效制作企業Rhythm &Hues Studios(以下簡稱“R&H”)因為債臺高筑在上周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R&H曾經參與制作過115部之多的影片,其中《小豬貝貝》和《黃金羅盤》分別在1995年和2008年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R&H自身也三獲奧斯卡科技成就獎。
從2008年起,美國本土影視特效公司就紛紛陷入倒閉怪圈,這包括曾為《返老還童》、《終結者2018》等片制作特效的Asylum Visual Effects特效公司及有17年歷史的CafeFX。一些大的特效公司,如工業光魔(ILM)、索尼圖像工作室(Sony Pictures Imageworks)近幾年也大規模裁員。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還是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一是因為這個特效公司制作了多部像《變形金剛3》、《復仇者聯盟》這樣的“票王”電影。另外則是因為這家公司最終被中國的電影制作公司小馬奔騰收購。
然而一方面是作為電影特效制作大國的美國,特效行業集體衰弱;另一方面,特效制作行業并不是太強,電影產業也剛有起色的中國,卻成為美國特效企業關注的熱點,頻頻向中國拋出橄欖枝。尤其在近兩年,不少美國特效企業都在有意無意地與中國產生更多的聯系,美國尋求與中方合作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2011年6月,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影視技術公司Technicolor聯手成立了一個為影視、廣告、動畫等行業提供后期制作的合資公司視點特藝;去年《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旗下的卡梅隆·佩斯集團與天津濱海高新區及天津北方電影集團舉行簽約儀式,卡梅隆·佩斯集團中國總部落戶天津;同年北京緣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完美動力集團先后與美國知名的特效公司達成合作。面對這種發展趨勢,不少人也開始提出,現在是中國公司抄底美國特效行業的最佳時機,但業內和不少專家學者卻對此眾說紛紜,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取長補短
引進理念走出品牌
在談及中國企業是否應該對美國特效企業進行抄底時,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首先列舉了中國特效行業的劣勢:中國很多特效企業是為技術而技術,脫離了內容而存在,而美國很多的特效公司在突出逼真效果的同時,對于這些效果是為了表現什么樣的內容也心中有數。特效的東西屬于形式和技術之類。技術服務于內容,跟內容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單一的特效了不起是曇花一現,所以其實收購能為中國帶來這方面的先進理念。
“我覺得這是通過相互博弈達到雙贏,中國的電影產業做形式的就是做形式,做內容的就是做內容,而現代要求這兩個方面相互包容相互依賴,就像有的老師講課很好,但是不會做PPT可能會難評上職稱,如果講課質量不行就吸引不了學生。美國的這些特效公司有競爭力,我們應該抱著學習的心態,取長補短,彌補內容形式結合上的一些不足和技術上的一些欠缺。”
另外,北京藍深科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認為,收購美國知名企業能擴大中國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據透露,小馬奔騰在簽下了數字王國后,立馬落定了手上跟客戶談了兩個月的合同。
多此一舉
中國無需為收購而收購
然而,也有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收購行為是多此一舉。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表示,中國的特效企業不見得比美國差,所以不應該盲目進行收購,“美國很多大公司的特效項目都是中國在做,中國也有一批優秀、有特色的企業,像水晶石,它曾為《阿凡達》等電影做過特效,也得到國外頂尖公司的好評,所以在特效領域我們并不見得比美國差。有一些國家沒有我國這么多優秀的新公司新團隊以及掌握了新技術的后輩,那么他們去做收購就很有意義,因為美國頂尖公司的進入可幫助他們國家達到技術質量上的一個飛躍。而我國人才濟濟,在不知道美國特效有什么特長,是不是我們下一步發展需要就進行收購就太盲目了”。
北京龍象太和電影科技有限公司創作總監李金輝在中國特效行業打拼了十余年,李金輝告訴記者,美國特效公司頻頻倒閉是因為在美國制作特效成本太高,而許多美國特效公司選擇宣布破產其實是因為他們主動想放棄這方面的業務,“類比到汽車行業,當時沃爾沃被收購,其實是因為沃爾沃認為汽車產業太苦,所以想退出汽車產業進入新能源。特效公司也是同樣,美國的人力成本高昂讓許多美國特效企業萌生了退意”。單純進行收購會面臨一個困境,如果繼續起用原有的員工成本將會太高,如果將原有的員工換成中國的員工,那么美國的好萊塢是不是還認可你這家企業的制作水準又會成為問題。
他山之石
中國特效企業應立足服務
盡管對于中國企業是否應該收購美國特效企業各方有各方的觀點,但是雙方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中國的特效產業能強大起來。李金輝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講師,而他目前正在與R&H的首席特效師聯系,邀請他到北京電影學院開展講座,所以在美國特效企業面臨倒閉潮的時候,中國企業與其盲目地去收購,不如以引進美國的技術人員這種更好的方式來促進中國特效行業的發展。
美國特效企業的倒閉潮為中國特效企業提供了一些啟示,很多美國特效企業倒閉是因為特效電影市場的縮水而導致沒有足夠的訂單來養活自己。沈望舒建議中國特效企業開展更廣闊的社會服務市場的培育和發掘,這樣能降低成本、分散費用。例如特效企業可以把逼真的多感官沖擊力的特效服務帶入各種各樣災難挫折教育的社區教育中去,而不是單純地針對影視企業。“影視企業在很多國家都已經非常艱難了,雖然市場大,但是已然過度競爭,所以應該擴展其他產業鏈、供應鏈、需求鏈中的服務,這可能比收購來得更有意義,在關注企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這個企業有多大,而是應該關注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強弱,以及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沈望舒如是說。北京商報記者 肖湘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