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創業者常常過分相信自己,以為在車庫中搗鼓的東西就能成為下一個Google或亞馬遜,這種因缺乏經驗和過度樂觀而導致犯錯的“狂熱型創業綜合征”,會導致具有成功潛力的企業過早的夭折,或者讓初創者放棄未來的努力。
鈦媒體注:BMN公司總經理Eran Laniado為Venturebeat網站撰稿認為,狂熱型創業者往往是企業成長的最大阻撓,看看Laniado對創業者群體中的“非理性”病癥的診斷 書,都有哪些跡象可能導致狂熱型創始人綜合癥;當然,還有他親自開出的“藥方”教你對癥下藥。鈦媒體全文編譯如下:
【孫榮江/鈦媒譯者】最讓人心碎的事莫過于此:一個創業者拿出幾乎全部心思、時間和精力創辦和運營一家企業,到頭來卻魯莽地破壞了企業成功的機會。
初出茅廬的創業者常常過分相信自己,以為在車庫中搗鼓的東西就能成為下一個Google或亞馬遜,往往因缺乏經驗和過度樂觀而導致犯了重大錯誤時,我稱作“狂熱型創業綜合征(Enthusiasticus Founder syndrome)”——可別和“創始人綜合癥”(Founderitis)混淆了。很不幸,我說的這種綜合癥,常常將導致本來很有成功潛力的企業過早的夭折,或是讓初創者放棄未來的努力。
我總結出一些常見的跡象和癥狀,供參考:
癥狀1:把房產押上(尤其是你自己的)
無疑,創業的成功取決于獻身的精神。但是,別老盯著那些哈佛或斯坦福退學生們投身創業的動聽故事(你知道我們在說誰?。?,我們必須承認,成功的道路即長又充滿風險和痛楚。
就如創業導師保羅·格雷厄姆所建議的:“不要抱太大希望”。
我不反對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要“承擔風險”——就如布拉德·菲爾德所說,無視那些跟你唱反調的人。然而身為創業者,必須要懂得評估你的勝算幾率,并利用外部的、實際的數據來支持你的決策。
因此,一個僅僅擁有點子的創業者,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沒有知名度,更沒有客戶積累,這時更應該行事謹慎。在你冒然去申請個人貸款、押上自己的房子或花光家庭的積蓄前,要承認這樣的可能性:你也許已經病得不輕,癥狀就是“創業樂觀主義偏見”。
癥狀2:過于低估“時間表”
當你對著PPT展示公司理念展示或者財務預期時,VC和天使投資人可能會要求,初創企業的收入預期應該減半,而成本則應該翻倍。因為這些專業投資人懂得,從組建一個強大團隊,創造出第一款產品,得到第一位用戶或搞一次市場試驗,一系列的商業流程是非常困難的,還會常常出現反復。
創業者應該仔細檢查自己設想的“現實性”。各種延遲總是會不期而遇,所以在消耗個人積蓄時,將自己100%的時間投入到創業企業上去可能是不明智的。著名職場漫畫家史考特·亞當斯當年創作《呆伯特法則》時,六年的時間里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全職工作,只把晚上、早晨和周末的時間用到創作上。
癥狀3:浪費現金
一些創業者總是大量參與那些花銷巨大的早期社交活動,有些甚至根本沒有必要。而初創企業的資源應當集中利用,就如史蒂夫·布蘭克所贊成的——放到開發用戶和探尋其他可行性商業模式上去。
所以,昂貴的專利申請對于一些初創企業來說未必合適,至少在初期階段是這樣。同樣,在詳細商業計劃籌備、復雜的財務預期以及花哨的自我演說等方面不成熟的投入,不僅操之過急、而且徒勞,因為隨著時間流逝,各方面情況都會發生巨大變化。
癥狀4:分配過多權益
一些創業者對他們的股權和優先認購權不夠謹慎,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應當同承諾掛鉤、同企業的發展階段相關聯。
當然,為了擴大自身的規模,分享一部分蛋糕是合理的。但一定要預先規劃,甚至在設計資本結構前就要想好,要為未來保留多少股本。一些風險項目可能需要幾輪的融資。不成熟的股權稀釋有兩方面的風險:第一,過小的股本會留給未來的投資者;第二,就如保羅·格雷厄姆所解釋的——對那些其創始人沒有留下足夠能激勵他們股權的初創企業,后面輪次的投資者可不想投資。格雷厄姆舉了一個例子:一個VC拒絕一個勢頭良好的初創企業,只是因為之前的投資者已經擁有了過半的股本份額。
藥方:預防狂熱創始人綜合征
事實上,這些方法簡單并且眾所周知,只是那些太心急或幼稚的創始人總是會忽略。我的幾個提醒:
提醒1:成立資深人士組成的董事會
在指定的董事會出現之前,最靠譜的是擁有一個“出謀劃策”團隊(值得信任的人構成的智囊團)或顧問團。特別是在作出事關合作伙伴、投資者和重大改變的決策時,從有經驗的企業家那里得到反饋尤其重要。
提醒2:咨詢真正的專業人士
一些行動可能受法律約束,所以在作出看起來不太靠譜的決策前(諸如發送一個詳述未來股本分配的郵件),要向律師請教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同樣地,在注冊公司前,要咨詢會計人員或稅務顧問,以及需要時會晤專利代理人。
提醒3:隨時衡量一下勝算
只有一小部分初創企業能夠做大,所以為了取得成功,你必須讓你的錯誤降到最小。在作出決策之前,問問你自己:如果這個企業是我的一個朋友在運營,我能向他提什么建議呢?
提醒4:采取昂貴的、不可逆的行動前,務必著眼長遠
比如,使用企業級服務短時間內有所收獲,而一旦對企業長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種目光短淺的選擇難道不是得不償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