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專注清潔技術的創投,管理6億美元境外和10億元境內基金,投資項目40多個
在北京的連續霧霾之后,黃浦江上又出現了百里漂流的上萬頭死豬。環境問題再一次以形象真切的方式向每個人敲響了警鐘,一度被GDP等各種經濟指標所淹沒的環境保護問題再一次成為社會焦點話題。環境保護首位的觀念已成為共識。
這對于中國的環保行業和以清潔技術為投資領域的青云創投來說,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利好。
成立于2001年的青云創投,是中國首家專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機構。截至目前,青云創投管理著4只總額為6億美元的境外美元環境基金和2只共計10億元人民幣的境內人民幣清潔技術基金,投資項目達40多個,涉及環保、節能、新能源、新材料、可持續交通、智能電網、生態農業及碳排放等八大清潔技術相關的產業領域。
實際上,現在看來順理成章的環保領域,在2001年前后并不被大多數投資機構看好,因為當時幾乎難有成規模成產業的環保企業。青云創投的創始人當初為什么會毅然選擇環保呢?在目前清潔能源投資低迷,光伏產業雪上加霜的狀況下,青云創投又將何去何從?
鎖定清潔技術
那個時候互聯網熱,但我們起步晚,也沒什么優勢。
清潔技術這個詞匯,在青云創投成立之初的一段時間內并不存在。
2001年的中國,與清潔技術相關的行業習慣被人們稱作環保行業,主要集中于水處理、廢氣及垃圾處理三塊,當時這些領域雖然受到政策的一些支持,但通常被認為是比較落后和比較臟的事情,并不會有太多人或機構愿意觸碰。而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卻選擇了從這里起家。
2000年下半年,葉東回到了中國,放棄了他所熟知的TMT行業,轉向了環境投資。在此之前,葉東已在硅谷多家IT行業及TMT風投領域工作10年之久。相比于之后出現的IDG的熊曉鴿、紅杉基金的沈南鵬、漢能資本的陳宏,葉東進入風投領域更早,當他創立聚焦環保的青云創投時,很多人都感到“極為詫異”。
“最初我們也想過做互聯網,那個時候互聯網熱,但我們起步晚,也沒什么優勢。與此同時,我們在與投資行業的交流過程中,發現環保行業發展程度很低,而我們的一些投資人在理念上也愿意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因此創立之初,我們將目標鎖定在了環保產業。”青云創投的合伙人張立輝稱。
青云創投的首筆基金募集并不容易。國內的機構和資金對于投資的興趣還遠遠沒有觸及風投,對于環保類的投資機構就更不理會了。2002年,青云創投的首筆美元基金——中國環境基金成立,僅有亞洲開發銀行和一只家族基金投資,總規模僅1300萬美元。2004年成立的第二只中國環境基金總規模也僅3000萬美元。
“第一只基金投的項目都很小,規模也很小,一般都是投100萬美金、200萬美金,這跟大環境是相對應的。我們在成立第一只基金的時候,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對可持續發展,對清潔能源遠遠沒有提到現在的高度上來。”張立輝解釋道。
實際上,青云創投最早的時候叫清華創投,是依托清華大學的一家風投公司,清華控股曾經一度是青云創投的控股股東。在2005年清華創投改名為青云創投之后,清華控股也曾持有青云創投40%以上的股份,之后清華控股不斷減持青云創投的股權。2011年,清華控股再次將持有的18%青云創投股權以160萬元的價格全部出售。
也是在2005年,清潔技術這個詞從國外進入中國,這一年的12月15日,無錫尚德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成為當時美國市場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中國民營企業,首次發行總額4億美元,這對于當時中國的環保節能行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從2005年起,青云創投的投資領域不僅僅局限污水、廢氣及垃圾處理,開始涉及節能和新能源領域。之后成立的第3只和第4只環境基金又將新材料、可持續交通、智能電網、生態農業及碳排放等與清潔技術相關的產業納入投資范圍。
而新成立的總規模約10億元2只人民幣基金,也將投資重點定位于環保、節能、新能源、新材料、可持續交通、智能電網、生態農業及碳排放等八大清潔技術領域。
“青云創投正在經歷著由過去的單一產業投資到多產業投資,從單項產品或服務到全價值鏈,青云創投對清潔技術領域的理解正在更加豐富和深入。”張立輝稱。
利成于益
青云創投更看重“門檻”,其次是看管理團隊品行和能力。
在張立輝的名片上,“利成于益”四個字格外醒目,這是青云創投的口號,更是青云創投投資理念的濃縮。
“從我們的投資歷史來看,我們現在就要做‘利成于益’。利成于益就是要做利他的事情,做有益社會和環境的事情,通過這些方面的投資,最后獲得可觀的財務回報?,F在利成于益的領域我們做得遠遠不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做這樣的投資心里也痛快,有理有面。”張立輝解釋道。
在具體的投資實踐中,青云創投的“利成于益”體現為“三重底線”,實現“三重效益”。
所謂的“三重底線”是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1997年提出來的,將經濟底線、環境底線和社會底線作為企業必須堅守的,認為企業必須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
三年后,葉東將“三重底線”的理念融入新成立的青云創投之中,即使在國內互聯網投資高潮迭起之時依然堅持將投資領域鎖定在清潔技術領域。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財務效益三個原則像“漏斗”一樣為青云創投篩選出更具投資價值的企業。
嘉博文就是青云創投理想的投資對象。嘉博文是中關村一家有機物廢棄物處理的環保公司,其利用生物技術對餐廚垃圾、過期食品等有機廢棄物進行處理,產生的微生物再生產品應用于清潔畜牧業及有機種植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2009年,青云創投的1170萬美元的注資幫助該公司建設餐廚垃圾處理站及微生物工廠。“理論上來講,只有符合三重效益的企業才能納入我們的視野,接下來才是看團隊,看商業模式。”葉東曾明確表示。
雖然是一家VC公司,但如果有Pre-IPO的投資機會,青云創投也不會拒絕。青云創投就曾投資了江西賽維和南京中電光伏,不到一年時間,兩家光伏企業分別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
“馬上要上市的公司只是我們投資的一部分,但市場資金容易集中在少數企業上,造成價格哄搶,有這種好項目我們不會拒絕,但我們的主要精力不在那里。”張立輝稱。
張立輝介紹,青云創投主要投資中小型公司,在整個清潔技術行業,青云創投更看重“門檻”,尤其是企業所擁有的行業內獨有的東西,比如技術專利、牌照等。其次是看管理團隊品行和能力。
在2012年5月15日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第十四屆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大會上,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在演講中表示,“對于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說,未來機會存在于利與益并行之中,私募股權投資可以幫助企業成長,雇傭更多的工人,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私募股權也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強大驅動力,幫助消除貧困,為社會變革帶來希望。”青云創投成為羅伯特·佐利克眼中“利與益并行”典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