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辦公室往往傳達了一層隱晦的意思,越是能租到舊王府、老公館這類神秘的不對外的場所,越是擁有某些強大的“關系”
想要VC來投資自己,第一步是什么?--找到一個VC。這聽起來簡直是冷笑話,有點像把大象放進冰箱里的第一步就是把冰箱門打開??墒聦嵣?,這不是什么潛規則,VC大佬們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投資就是投人”。人都不認識,怎么投?
那么,去哪里認識VC?說容易也很容易,中國的VC從業人員增長迅速,根據爛大街的“六度空間理論”,通過最多6個人,絕對能找到一個VC。所以,找投資先發動親友是明智的選擇。打聽一下初中同桌的二表哥的隔壁家小女兒的前男友,說不定就是在某VC基金工作的人。再通過他介紹,很快就能拔起蘿卜帶出泥地認識一串了。相信我,每一個創業者身邊,一定有為數不少的VC出沒,只是他們或許還沒來得及相識。
回想2006年、2007年,中國VC基金還只在上海地區一枝獨秀。以上海為代表,江浙一帶盛產精明之人,對資本和利潤的精打細算與孜孜以求,導致國內投資業的高管們絕大多數都是江浙滬人士。而彼時北京的創業氛圍更為濃厚。傳說那時的北京丈母娘夠大氣,能容忍女婿白手起家。于是,“在上海做基金,跑北京投項目”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經常是幾家互不相識的基金人坐進北京的會議室,寒暄幾句后,全場會議用上海話開到結束。
雖然互聯網上市的財富神話和北京異軍突起的房價分別教育了上海和北京的丈母娘,現在京滬兩地的投資和創業比例平衡了許多,但如果發現一群西裝革履的上海人在北京開會,去認識認識,大多還是跟投資行業有關。
不過據說喝咖啡和吃大蒜的混不到一起,地域差異不容忽視。上海人跑到北京投項目不是長久之計,VC基金開始在北京建立辦公室,再加上從在美國誕生之時就與互聯網行業密不可分--中國互聯網的江湖在北京,主投互聯網項目的VC行業必然也在北京蓬勃發展。這里的胡同四合院像上海的獨棟老洋房一樣,成為了眾多VC的辦公室。多說一句,基金的位置往往傳達了一層隱晦的意思,越是能租到舊王府、老公館這類神秘的不對外的場所,越是擁有某些強大的“關系”。
除了投資行業和創業項目的自然生長,國內的政策導向成了VC產業在京滬以外地區發展的最大影響力。首先是人民幣基金的興起。在深圳率先出現了最早最優秀的一批,緊隨其后,熱錢涌動的江浙地區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民間資本投入的VC基金。最有意思的就是“富二代基金”--民間富豪的公子們從國外學習金融專業歸國,富爸爸和他的朋友們揮揮手,每人放個千萬級別的資金,一個人民幣的小基金就融出來了,這類基金最常見于杭州。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基金設立杭州辦公室,最重要的目的是跟民間富豪們搞好關系,方便融資。而輻射效應使無錫等各地政府也向VC行業投出了橄欖枝。省市區各級政府都開始創建“政府扶持基金”,由政府部分出資加政策優惠,聯合VC基金在當地開設分支機構或子基金的案例層出不窮,也確實帶動了江浙地區的創業。這一做法被大連、成都等地的政府效仿。尤其是成都,政策之優惠,美女美食之誘人,導致不少京滬基金紛紛去蓉城開辟個一畝三分地,而VC人為外派或出差去成都幾乎打破頭。不久前一個剛去成都外派3個月的上海小伙,繪聲繪色描述在高新區透明小樓的辦公室和玻璃墻外香花綠草美女的風景—說實話,難見到上海人如此口水滴答地形容上海以外的某個地區。
一句話,融資不用去遠方,好基金就在你身旁?,F在VC的觸角早已遍布神州大地,有不少新興基金甚至注冊在西藏!據我所知,不管是投最傳統的制造產業,還是新興科技,VC基金的投資人兩三年前就自發形成了“到田間地頭”去的新時尚。西裝革履的VC金領們,在村頭蹲兩三個月早已不是新聞了。
做VC這行,最大特點就是會議多、出差多。經常與我合作的某知名基金,多年來每次去他們辦公室,除了約我開會的人和前臺,其他工作人員一個都沒見過!而我認識的一位VC基金合伙人,去年共出差75次,而這在行業內,也不是一個多驚人的紀錄。投資真的是淘盡黃沙始得金,我們尋找大量創業項目的迫切心情絕不亞于需要資金的創業者。請大家注意,一大撥的VC正在你身邊出沒!
最后透露一個實用竅門:VC人很喜歡去行業論壇發現項目。多在專業的論壇和大會上展示自己和創業項目,就是多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認識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