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羅樂 尹雨妍/鈦媒體·重慶晨報聯合報道小組】“先練兵,保持五年不死,我們就有機會。” 奧芬多網絡科技(下稱奧芬多)的創始人李果對鈦媒體重慶晨報聯合報道小組說。連續兩款LBS應用嘗試失敗之后,奧芬多不得不將精力投向APP外包和企業運營解決方案,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
過去三年,李果帶領著團隊,拉到了風投,成立了公司,做出了產品——但是,一路走來,他們還是磕磕絆絆:自主產品盈利困難;300萬風投所剩不多,;只做外包,也非長久之計。按照李果的話來說,接手外包,是“迫不得已”,而奧芬多的目標還是“做平臺”。
面對正在進行和即將到來的移動領域大洗牌,他們要如何生存下去?
LBS應用嘗試,此路不通
在創業之前,李果就曾與重慶創意產業協會一起創辦云社區,后來,云社區遭遇困難,李果便將目光瞄準了移動應用市場。
“最早我們是11個人,三室兩廳。”和大多數創業故事一樣,條件艱苦,李果和他的團隊也在2010年,進入移動應用開發領域。
然而,在2010年,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市場的接受度并不高,“那時接業務非常難,所以我們的規劃就是,開發產品,吸引投資。”開發了幾款應用之后,李果在卓創國際獲得了第一筆投資,300萬。
有了錢,接下來就是產品——李果他們選擇了LBS應用。
“當時,國外Forsquare的‘簽到+商鋪模式’非?;?,我們就像將這種模式引進過來。”2011年1月,“云游記”上線,“最開始是娛樂性的簽到服務,后來經過改進升級,加入了商鋪和電子打折券,產品也正式改名‘酷旁’——cupond,打折券的英語諧音。”
前期推廣,他們通過舉辦活動來吸引用戶;而對于商家,則有一年的免費推廣期。由于有地理位置導航的設置,商家對酷旁表示歡迎。“那時,UME、鄉村基等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
在李果看來,用戶可能在兩三年內接受這種新興模式,相關數據積累、獲取商家優惠,這些都可按部就班,就算在第一年為商家提供免費服務,其后的盈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先做重慶,再做全國。有了用戶量,再采取廣告收費,如果順利,還可以涉及線下支付,最后走一條‘CRM+支付+商鋪促銷信息’的道路。”
然而,這樣的考慮終歸還是太樂觀了。2011年底,一年的免費推廣期結束,酷旁被迫暫停。在這段時間,同類的LBS軟件,如街旁、盛大的切客都活得十分艱難。
“活躍用戶3萬左右,總下載量30多萬。一年時間結束之后,我們不得不停掉這個項目。”那時候,免費推廣時間已過,大眾點評、騰訊美食等大佬也迅速入場,開始為商家提供免費服務——這時候,商家再不愿出錢購買推廣服務了。
酷旁是一個很有野心的項目,它的平臺覆蓋面很廣,還包括商場的室內地圖。但是,用戶量不足、盈利模式不夠清晰,再加上巨頭的進入,讓酷旁慘淡收場。
酷旁已死,奧芬多還需繼續。有了之前的經驗,李果他們還是不愿放棄LBS,開始進行下一款LBS產品的開發。
“暫??崤灾?,我們開始做細分市場。”在李果看來,細分市場的策略是躲避巨頭的較好方式,“大佬看不上的領域,競爭者少。如果做得精,很容易在本地提高知名度、吸引用戶。相比那些‘大而全’的平臺式應用,用戶粘性也會更大。”
2012年3月開始,在考察了電影院、酒店等應用之后,李果覺得,KTV還較為空白。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同年7月,“玩轉KTV”正式上線。
“上線之前,我們就組織人員進行推廣。到7月,就有六七十家KTV跟我們簽約了,包括百家樂、好樂迪、歡樂迪。和之前一樣,前期一年免費。”這一次,李果希望,能夠通過廣告和競價排名、線下支付的方式,獲得利潤。
為了推廣“玩轉KTV”,奧芬多還時常舉行線下的活動,比如利用節日進行折扣消費吸引人氣等等。不到一個月,活躍用戶就已經接近兩萬。
然而,等到10月,和出師未捷的酷旁一樣,“玩轉KTV”也暫停了。
“還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商家很樂意得到免費推廣,但卻并不愿意付費,“我們嘗試過‘團購模式’,但商家也提高了門檻。”說到這里,李果嘆了口氣,“我們公司還比較小,資金壓力大,現金流無法保證,在線支付也沒法做。”
兩次失敗,經驗之談
“對于酷旁,我們花了很大力氣做線下推廣,卻收效甚微。”
李果覺得,對于移動互聯網的推廣,從線上入手,能直接觸及有效用戶。習慣了上網的用戶對APP的接受度也會更高。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求生存,盈利模式一定要簡單。”他告訴鈦媒體重慶晨報聯合報道小組。
靠廣告、競價排名這些是很難活下去的。“依靠廣告掙錢的應用,活下去很難,推廣的成本也太高。”據統計,一個活躍用戶的推廣成本就是20元左右,而廣告商要選擇平臺,首先看的就是用戶量——前期的推廣成本太高,后期也難以確保,廣告商會不會一直選擇該平臺。
用盡量簡單的盈利模式,維持現金流,才能活下去。
“對于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來說,選擇項目十分關鍵。”
做大平臺需要公司擁有很強的實力,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顯然難以達到。“避開巨頭,做細分市場,否則很容易死掉。”
無奈轉型,生存第一
兩款LBS應用的停滯,讓李果更多地考慮生存和盈利的問題。
“兩年之內,移動互聯網就會進行洗牌,許多泡沫會被擠掉,而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都會遭遇淘汰。”李果說,“就算是陌陌那種用戶量巨大的應用,最近也遇到了瓶頸。相比之下,電商由于現金流直接、盈利模式清晰,發展下去問題不大。”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快,泡沫不少。想要不成為被擠掉的泡沫,必須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李果選擇的方法是:幫助企業制作app,以及運營的解決方案。
“如果要正面跟大企業進行競爭,活下來的希望很渺茫。要養活整個團隊,‘運營解決方案+APP開發’,是個很直接的方法。”在李果看來,由于北京、上海一帶的開發成本十分高昂,西部的產品開發還是有很大的成本優勢,“這樣,可以解決生存問題,另一方面,對我們自己也是一個積累。”
“另外,我們也在跟一些企業進行合作。比如北京一家旅游地產公司,與我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把技術部門設到了我們公司——利用成本優勢,成為北京上海一些公司的開發基地。”李果向鈦媒體重慶晨報聯合報道小組表示。
通過這樣的方式,奧芬多慢慢開始轉型,也有了進賬。“我們雖然做外包和代工,但不會進行‘價格戰’。”應用工具只是工具,李果認為,他們的重點在于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比如APP開發、微博微信托管、線上信息整合等等,“同時,我們的客戶大多數是需要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而我們有自營項目的經驗,可以給客戶以建議。”
“我的想法是,保持五年內不死亡,通過代工積攢經驗、增強實力,同時總結洗牌的經驗,然后,再來做自己的平臺,最后實現IPO的目標。”300萬風投已經所剩無多,基于現實的考慮,奧芬多首先選擇存活,“我們在擁有自我造血能力之前,需要等待機會。”在李果看來,互聯網在未來十年都會有很多機會,并不急于一時。
“我們還是想做自己的平臺。”做平臺IPO上市,一直是奧芬多團隊的理想,而外包和企業解決方案是“迫不得已”。“不這么做,我們可能堅持不到明天。”
未來規劃,平臺、物聯網
更長遠的規劃,李果選擇平臺,選擇物聯網。
在外包和企業運營結局方案的業務支持下,有了資金等方面的積累,奧芬多的下一步看準了物聯網。“如果只做平臺,不做硬件,這樣門檻太低,同質化競爭就會很厲害。”而在硬件方面,奧芬多已經開始涉及,準備以項目合作的形式與硬件制造商達成協議。
“目前,根據現在的業務量,我們一年除了150~300萬的成本之外,還有一定的盈余,我們會把純利潤的80%用以平臺開發。”
“估計這個過程會走兩年左右,第一年積累現金流,第二年開始策劃。三到五年之后再考慮盈利。”而外包,則會成為奧芬多的長期戰略——用外包的錢,支持硬件的購置、平臺的運營。
然而,即使前面的發展都十分順暢,后期還是會遇到激烈的競爭。“目前國內做物聯網的不多,但兩年后,可能就會有更多的公司參與進來。”而為了爭奪市場,價格戰、免費試用等等又會卷土重來,“那時候,就是拼資金,拼誰更有造血能力了。”
“從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來看,2001年互聯網泡沫,許多公司都慢慢垮掉。到2007年,活下來的就只有兩種公司:第一種,在互聯網之前就IPO的公司,如搜狐;第二種,就是自身擁有造血能力,可以養活自己的公司。如果沒有造血能力,就算前期能得到投資,如8848(中國最早的電商),曾得到3億美元的投資,最后也沒活下來。”
李果覺得,他們需要1~2年時間,將自己的造血能力打造完善,先活下來,再追尋他們的“平臺夢”。
“暫??崤灾?,我們開始做細分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