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 楊晨/攝
現在行業募投管退全流程都有困難,導致項目大量積壓,那么退出過程就會漫長很多,特別考驗創投公司的實力和能力。創投行業本應該是一個高門檻行業,是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行業。不是說兩三個人出個幾千萬、一兩個億就能玩的。
我們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一不會拼規模,二不會哄搶項目。
今年以來,“史上最嚴財務核查風暴”使多家排隊企業撤單,另一方面,A股市場新股發行(IPO)閘門至今仍未開啟,對于處在“風暴”附近的創投行業來說,帶來哪些方面的考驗?創投公司如何應對行業周期,發現新的投資藍海?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帶著上述問題采訪了浙江著名風險投資人、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
創投行業大浪淘沙
雖然行業處于大洗牌階段,但陳越孟認為整個調整只是中國創投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波折,不影響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他認為,經歷這輪洗牌后,將影響中國創投發展的一些負面因素洗掉,有利于整個創投行業未來的發展。
“現在行業募投管退全流程都有困難,導致項目大量積壓,那么退出過程就會漫長很多,特別考驗創投公司的實力和能力。一些新興冒出來的大量不專業的創投公司就會吃苦頭,因為創投行業實際應該是做中長期投資,前幾年靠投機Pre-IPO項目賺差價的模式已難以為繼,那些抗風險能力差的公司自然會被淘汰。”陳越孟說:“創投行業本應該是一個高門檻行業,是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行業。不是說兩三個人出個幾千萬、一兩個億就能玩的。”
陳越孟表示,創投行業大浪淘沙,剩下來的將是管理能力、增值服務能力、抗風險能力等綜合實力強大的公司,相信調整期過后,行業又會呈現一個蓬勃發展的趨勢。但這個趨勢跟兩三年前“全民PE”的格局有本質的區別,因為不利于行業發展的一些因素已被清除。對創投行業來說,現在正是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好時期。
加強開展并購退出
“總體來說,浙商創投的投資風格是穩健的,當前宏觀經濟前景還不明朗,A股IPO閘門遲遲未開,我們做出了自己的研判和調整,當然也會面臨調整的痛苦,但這種調整是必要的。”陳越孟說,在形勢不清的情況下,從去年開始浙商創投的投資策略做了三項重要調整:一是放緩投資節奏,二是投資階段前移,三是加強并購退出。
在挑選項目上,陳越孟表示,現在對成熟期的項目來說,超過8倍市盈率的基本不考慮,像浙商創投參與的項目,都是6倍市盈率上下。“主要是為了控制風險,優秀的項目不好找,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中早期,當然風險也更大,所以投資策略應該更謹慎,要綜合考慮投資成本、退出渠道、退出時間等方面。”陳越孟說。
根據清科的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創投并購退出的案例明顯增多。浙商創投今年也開始重點加強并購退出業務。陳越孟表示:“今年并購重組是浙商創投主要推動的一個業務板塊,一方面與IPO退出相比,并購退出最明顯的優勢是時間短,另一方面我們了解一些上市公司的需求,去說服這些上市公司整合產業鏈上有價值的一些細分環節。”
陳越孟說:“雖然總體上并購退出的收益比IPO低,但它節約了時間成本,項目變現以后,可以做其他的并購,總量累積起來,并購退出的收益也不錯。對創投來說,并購退出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強、價值會越來越大,以后并購退出的占比很可能越來越高。”
投資不只是投錢
“我們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一不會拼規模,二不會哄搶項目。”陳越孟說:“浙商創投的理念不是做規模,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基金的綜合回報率。我們以自身的能力為標準,當投資能力有限時,募資太多錢只會給公司多余的壓力,因為出資人會要求回報,項目也需要時間消化。另外我們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對企業的出價,給企業認為應該給的價格。但我們強調提供增值服務這些錢以外的無形幫助。從浙商創投成立第一天起,就強調投資就是一種服務,這是我們的理念,投資不只是投錢。”
正如浙商創投的名字,浙商創投是站在浙商肩膀上做投資,它的三個創立合伙人陳越孟、華曄宇、徐漢杰全部來自浙商二代。從2007年成立至今,浙商創投已成功投資華策影視、貝因美、迪威視訊、鄭煤機、慈星股份、喜臨門、華數傳媒等40多家企業,涉及新媒體、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高端消費品等多個行業。浙商創投目前已經管理了9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VC/PE)基金和1個天使基金,可投資資金規模30多億元,管理資產規模達100億元,已經成為浙江省管理資金規模最大、投資項目最多的專業股權投資管理機構之一。
“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做百年老店,浙商創投就像是我的孩子,將伴隨著我一起成長,我現在40出頭,創投這一行我可以做到80歲。”陳越孟表示,浙江省民間資本多,民營經濟發達,非常適合做創投,經過這次調整,相信浙商創投能上新臺階。
在投資方向上,陳越孟表示,浙商創投的投資有幾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現代服務業,其中主要投文化創意產業、移動互聯網和生物醫療,目前文創項目所投占比較高。第二條主線是投消費升級。“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能力將持續強勁,而且在城鎮化的背景下,消費也會不斷向內延伸,所以消費也是我們近兩年投資的主線。第三個主線是低碳節能環保,這個也是整個中國經濟,包括世界經濟今后的趨勢,而且現在生存環境惡劣,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等方面的一些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會孕育出大量的投資機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