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向海外私募投資者敞開門

2013/06/16 11:06     

長期以來私募股權一直在尋求對中國企業的收購,但現在私募股權發現,中國企業越來越需要外部的幫助,私募股權已經開始尋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

這些中國的所謂“第一代企業家”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改革開放中開始了他們的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

現在,這些中國企業的業務越做越大,同樣這些企業要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以及企業的繼任者接班、企業迫切需要有經驗的管理者接管等困境。

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貴州一家食品企業永紅食品。永紅今年4月向私募股權投資公司Lunar Capital Management賣出了5000萬美元的股權。這家企業現在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擴大生產,還需要更好的管理人才來經營工廠。

這些中小企業當前正面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里。貝恩資本中國區私募股權負責人Vinit Bhatia稱,當前中國市場中小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中國市場中中小企業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商業活動,推動了一部分初創企業向私募股權敞開了交易之門。

根據貝恩的數據顯示,在連續三年下降后,去年全部收購的協定中總資金增長了22%,至31億美元。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經濟改革全面實施,這為中國企業家們創辦企業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機會。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出口需求量持高的刺激下,經濟改革帶來了一股新企業不斷涌現的浪潮。

從夫妻經營的的小商店成長到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許多這樣的企業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階段,他們需要更多各方面的專家來管理庫存,招聘人才并精于財務。

許多年來,海外私募股權公司抱怨購買這些中國公司十分困難。許多中國企業家不愿意出售,因為他們還遠未到退休的年齡,而銀行貸款也算足夠來擴大自己的業務。

當前,中國中產階級不斷發展,其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這就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帶來了廣闊的擴大空間。此外,上市和準備上市相對將企業出售給一家私募股權,前兩者對于中國企業文化來說更能接受。

根據數據處理公司Dealogic的數據,去年在237宗有關私募收購小企業股權的案例中,只有28宗低調的私募股權收購企業案獲得控股權。直到最近,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意味著,即使是這些成長公司中的小部分股權,對私募股權的投資者來說也十分有利可圖。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Lunar Capital Management聯合創始人Derek Sulgar稱:“和美國不同,美國私募股權的投資者可以購買更多的上市公司的股權,而大部分中國企業家創立的公司則在私人手中,通常股權由創始人管理。”

據悉,Lunar Capital Management除了收購貴州食品企業Yonghong Food業務外,還斥資1億美元購買了了中國廣州一家嬰兒服裝公司Yehoo Apparel的股權,這是一家由廣州企業家Alice Guo于18年前創建的公司。

私募股權公司Baird Capital Partners聯合創始人Huaming Gu稱:“CEO們都不想放棄控股權,因為他們看待自己的公司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Baird Capital Partners于去年投資了一家能源領域公司,而該公司的CEO想在管理公司日常運營時減少其對企業的影響。

著名的私募股權公司英聯投資也看到了不斷增加的收購商機。

英聯北京合作伙伴Dong Zhong稱:“自2008年開始,我們就已經在中國尋找收購中小企業的機會,但注意到在去年,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

據了解,英聯已斥資5100萬美元購買了火鍋連鎖Xiabu Xiabu的大部分股權,這是一家由臺灣企業家Kuang-chi Ho于2008年創辦的一家企業。去年12月,該火鍋連鎖公司曾向私募股權公司泛大西洋資本集團出售過股權,但具體售價并未披露。

本文作者為CHAO DENG,為《華爾街日報》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門記者。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