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ter Relan曾經是一位程序員,也在互聯網公司做過管理工作,此外他還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硅谷高管、天使投資人以及有著25年經驗的科技業資深人士。2007年他創辦了YouWeb孵化器,培養出一系列成功的移動和游戲公司。原文來自TechCrunch,虎嗅編譯。
沒人能夠否認硅谷現在的人才資源之豐富,無論是科技人才還是創業人才都是如此。硅谷地區就好象是數字創新的麥加勝地一般,雖然對于一些人來說卻是蠻荒的西部(Wild West)而已。許多創業者移民至硅谷,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創辦下一個Facebook或者Twitter,技術人才和工程師是實現這一理想的必備條件。
無奈選擇
大部分完成學業來到這里或者是從本地大學(比如斯坦福、伯克利)畢業的工程師們都有這種欲望,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創辦他們自己的公司。但其中大多數人將會發現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氣餒的想法,留在未來幾年再去考慮,現在還是選擇加入一家規模小但有前途的創業公司勉強度日。
豐富的人才環境產生了這樣一種做法,我猜你肯定聽說過:收購雇傭(acqui-hire),即收購一家公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網羅該公司的人才。過去幾年里,雅虎、谷歌、Twitter和Facebook是采取收購雇傭做法的主要公司,這讓許多年輕的創業公司和它們的明星工程師通通被收入到一個新的組織架構當中。
可不要搞錯了——風投和創始人才是并購交易的最主要受益者。其他高層或團隊中級的人員卻經常更有野心,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卻還沒有到可以退休的程度。這樣來看的話,下一位杰克?多西(Jack Dorsey)很可能已經在硅谷了,只不過還沒有成為一個創業者而已?,F在他們寧愿把自己的時間都獻給某家科技巨頭公司,夢想能開創更偉大的事業。
這就催生出一個未被發現的創業者群體,就在我們的周圍。這些人多是工程師和產品經理,不到30或者30出頭,擁有在創業公司工作的扎實技能,了解市場,被創業精神所吸引,但是卻有點不太愿意擔風險。
這些未來的創業者或許沒有目前這些科技公司創業者或CEO的履歷,但是他們曾經在某一個創業公司(如今是一家大公司)工作過。他們了解設計一款產品背后的意義,也明白擴張之后的規模是一個怎樣的體量,他們曾經在Facebook、Yahoo、Twitter或Google體驗過。為了將創業成功的機率最大化,需要有這兩點經驗才行。
Google們給了這些未來創業者什么?
當我提到“在一家高度創新性的公司工作”時,我指的是像Google、Twitter和Facebook那樣的公司。Google有自己的創新計劃,正像拉里?佩奇所說,Google要“創造還不存在的偉大事物”;Facebook則有著自己快速迭代、打破常規(hack-and-break)的哲學;Twitter則需要發明許多新東西來摸索貨幣化盈利模式。
Google和Facebook是這方面公司的典型,與其他公司有所區別,真正給員工授權,它們都有著從下至上、技術導向的文化,它們為員工分配了特定的一段時間用于自己喜歡的項目,鼓勵他們花時間在有創新性的工作上。此外,加速器項目在各個地方出現,也是有助益的因素之一。
我預測硅谷的下一輪革新將由那些在Google、Facebook和Twitter工作的工程師們主導,他們的工作經驗,加之有效的社交網絡,在享受大公司福利的同時又可以花時間在解決新問題上面,這些都是他們創業成功的最有利的條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