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難、募資難、稅負重,顯性或者隱性的管制過多……在創業投資高峰論壇上,多位創投界人士呼吁,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創投生存環境。
生存壓力大
近一年來,由于經濟增速下行,資本市場低迷以及新股發行停滯,創投的黃金通道被堵塞,創投面臨退出難的困境?;顿Y合伙人王啟文表示,我國創業投資呈現出明顯的IPO依賴癥,有限的退出渠道成為制約創投業發展的短板,其他投資退出方式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比如:并購退出的方式,由于存在實際控股人不愿意退出控股權,收購方融資困難,與上市公司重組需要經過較復雜的審批程序,殼資源難找等問題,并購很難成為常規退出方式。
深圳市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伙人、副總裁梁國智說,現在收購的定價一般是市盈率8-15倍,而創投投進去的市盈率也是8-10倍,留給創投機構的安全空間非常小,而收購過程非常艱巨,涉及談判工作很多,主要解決的辦法其實是并購基金,并購基金可能是未來解決并購問題的主要辦法。
根據統計,從2006年到2012年的7年間,創投機構共投資13728起,退出2336起,共有11392起投資尚未退出,創投平均每年只有不足兩成的投資項目能夠實現退出,目前大批基金面臨存續到期,退出壓力很大,這些未退出項目的投資總額在6000億元以上。
創投還面臨前所未有的募資難。王啟文說,監管部門政策調整,使創投基金募集渠道收窄,2012年11月,證監會暫停券商代銷有限合伙制基金產品,2013年1月,銀監會禁止銀行銷售創投基金產品,這直接關閉了銀行、券商銷售創投基金的窗口,使創投基金募集受到很大影響。
對創投來說,高稅負也是難言的隱痛。創投界人士坦言,由于創投的優惠政策只是針對公司型創業基金,可公司制創投必須在投資者和基金兩個環節上雙重征稅,稅收優惠效果大打折扣。深圳創東方投資公司董事長肖水龍認為,某些地方甚至要按照項目收稅,不管基金整體的盈虧,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創投難以安心從業。
呼吁政策松綁
創投投資關系到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創投界人士呼吁政策松綁,為創投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肖水龍表示,希望推出全國統一的優惠政策,不要讓創投企業為爭取優惠來回跑,比如北方某城市曾因優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創投,但現在連辦年檢都成問題,很多機構又紛紛從該城市撤退。
創投希望建立二級市場交易體系,并降低募集門檻。王啟文說,希望取消對創投投資人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的規定(創業邦注:規定于2012年初出臺,后來引發了PE行業洗牌。這些自然人和小型機構出資能力多數在1000萬元以內,一旦將LP出資下限大幅提高到1000萬元,則這些募資能力不強的中小PE企業將面臨著LP資源大幅枯竭的風險:即由于原有的LP達不到1000萬元的最低出資門檻要求,從而令這些PE企業失去發新基金的能力,只能憑借現在的基金維持運轉。),比如凱雷對投資規定的起點是5萬美元,并希望建立二級市場交易體系,滿足現有投資人獲得流動性的需求。
肖水龍表示,如果注冊制實施(創業邦注:目前,我國的新股發行制度實行的是審批制,由監管部門對排隊IPO的企業進行“優中優選”,這就使得IPO企業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不過,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上周正式發布,新股“注冊制”成為各界關注焦點的同時,其帶來的影響也成為熱議的話題。),上市的可行性加大,上市的速度也會加快,創投的退出渠道將會更加暢通。王啟文認為,在實行注冊制的同時,需要放寬非上市和上市企業的并購重組提供寬松的條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