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券商新三板人士微信圈中流傳著這樣一張圖片:深圳某券商營業部在菜市場門口擺攤,窄窄的書桌套上寒酸的紅罩簾,上面赫然大書“證券開戶”、“新三板承攬”。
今年以來,券商營業部大肆包攬新三板業務亂象重重,這一幕成為了最具黑色幽默的剪影。
被承包的新三板
由于近日IPO將開閘,諸多主板創業板項目又紛紛恢復運轉,曾經希望從投行部門抽血的場外市場部門面臨“產能不足”的問題。
“個別掌握地方企業信息的機構,現在正在從事類"外包"工作,其實我們內部也早就開始營業部"承包"了。”北京某券商場外市場部人士表示,“營業部的熱情擋都擋不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這家全國只有50余家營業部的券商,已經開始全面開展營業部“承包”新三板業務的經營模式,而其他相對重視新三板業務,同時營業部數量足夠多的巨鱷,也在沿著這一路徑大干快上。
“其實新三板業務本來就沒多少利潤,而拿最大一部分利潤的則是項目承攬人,一般在凈利潤的30%左右。一個項目60萬左右,扣除幾萬塊的差旅費用,承攬人能拿20萬。”該人士表示,“我們承做人員,每個人也就拿個不到10%。”
“投行人去做幾千萬收入的IPO項目幾乎是沒有懸念的選擇,20多萬的承攬費用一單一單做沒什么意思,但它們在營業部眼里則是一塊塊肥得流油的利潤。”該人士坦言。
考慮到各地營業部掌握著投行部門無法企及的本地資源,利用營業部進行承攬工作,無論對營業部還是投行都是一個理性選擇。
“但是這個模式執行到后面就變味了。”該人士透露,“具體來講,就是營業部全面包攬了承攬和承做兩部分工作,而后者應該是由場外市場部具備相關資質的人員才能勝任的。”
“無論是審計工作還是法律工作,營業部都有人"越俎代庖",根本不具備資質的人員也敢做前期鋪墊。”上海某券商承做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但數量為王,只有進行這樣的內部"外包"才能最大程度調動公司資源,實現掛牌數量的突破性增長。”
事實上,隨著業務跑馬圈地愈演愈烈,場外市場部人士已經和地方營業部達成了默契,即由營業部大包大攬,再由場外市場部進行巡回“查缺補漏”。
“前些天營業部拉來的一家只有3000多萬利潤的企業,近三年的偷漏稅額就達700多萬,抹都抹不平,我們只能放棄。”該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補貼成原動力
自年初以來,新三板年底擴容成為業界一致的穩定預期,而各地地方政府給予企業動輒上百萬的補貼則成為了新三板掛牌企業和中介機構的“原動力”。
“如果沒有這些補貼,很多企業根本不會動上新三板這個心思,當然一些真正優質的小微企業也確實存在。”前述券商人士表示,“我們現在和企業簽的合同會有關于政府補貼的默契,政府的錢到了企業手里,企業才有義務把服務費用給到我們,為了搶項目已經卑躬屈膝到如此地步。”
據悉,動輒百萬的補貼費用中,企業往往會留下20%左右,剩余的才會支付給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三方中介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取得優質企業資源,如何提高項目成功率成為問題的關鍵。
而由于新三板對企業的盈利情況等沒有如IPO企業的嚴苛要求,因此企業偷稅漏稅、虛增費用做低利潤的常規做法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新三板已經掛牌交易的419家企業中,自2009年連續四個年度虧損的企業就達18家,而新掛牌企業業績變臉、死而不僵等情況亦比比皆是。
“比如馬氏兄弟(430126.OC),東寶億通(430044.OC),鼎訊互動(430173.OC)這些企業,去年凈利潤都只有幾萬塊、幾千塊,歷年業績變化極大。”一位新三板市場人士表示,“盡管如此,營業部承做新三板也未必會出大的風險。”
“最終的市場形態,可能是很多劣質企業一哄而上,結果成為沒有交易量的"僵尸股",而一些真正優質的企業將被挖掘出來,成為機構爭搶的"香餑餑"。”該人士表示,“在現在整個市場都在靠政府補貼驅動的條件下,恐怕很多企業將難以打動市場進行融資,但他們還是會選擇現在搶著掛牌,這是理性選擇,也恐怕是市場化的必經之路。”
一位新三板承攬人員在新三板擴容決定發布后在微信群留言,“擴容后政府補貼會不會取消?和企業的付款條款怎么談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