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據官方統計公布的數字稱: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2014年畢業生人數更將達到727萬。 在“畢業即失業”的大背景下,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們投身創業,并制定了相關的戰略部署和政策。然而,由于我國創業政策還不配套等方面原因,政策落實在實踐效果層面上還不盡如人意,大學畢業生更希望考取公務員而不是選擇去自主創業。
全國就業中心就業服務開發處處長方偉就此問題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指出,總體來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開始比較晚。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文化、創業政策不盡配套。創業文化和氛圍也不是很濃。各地各高校也不太均衡。
缺乏創業能力是主因
方偉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即大學生缺乏創業能力和信息平臺,高校相關教師缺乏自主創業經歷,地方上落實創業政策不到位,我國的創業文化和輿論環境還不夠好。
什么是創業能力?他表示,創業能力既包括對項目本身的把握,也包括對整個創業資源的把握,例如團隊協作能力和跑市場等等。我國有句古話叫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墒峭覀兇髮W生在創業時,世事既不洞明,人情也不練達,對社會和市場也不是很了解。這是創業的第一大難。
方偉還著重指出了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創業指導老師的能力不足和水平問題。他說,“高校很多老師缺乏自主創業的經歷。不是說開一門課就完了,也不是說又開了一門理論課。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是既提供一般通識性的課程,又有能力給學生做具體指導。而目前我們整個人才培養的模式、課程設置還沒有完全體現出創新創業的精神,還沒有把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去。”
有的學校簡單的把創業教育歸結和等同為“第二課堂”。同學們搞搞活動、社團、協會、比賽什么的。只有這些是不夠的。整個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
缺乏創業氛圍和輿論環境
在談到教育部對自主創業未來的發展目標時,方處長非常有信心,“我們打算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使自主創業和參與創業的比達到10%左右(今年是4.4%,美國最高可以達20%)。我國創業的基數偏低,這也和我們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環境和思維文化等方面都有關系。”
國家出臺了那么多相關文件,但是有的地方落實得不好,有的地方還不太配套。當問到很多大學生關于我國創業政策的問題時,很多學生表示不太清楚。中央有文件但是在地方上缺乏實施細則,應該說很多創業政策仍不到位。
“最后一點我國的創業文化和輿論環境還不夠。”方偉解釋,“好多家長其實是不支持孩子創業的。家長和孩子的觀念就是考公務員,這需要進一步改變。大學生找工作求穩,要到大城市大機關體制內就業的沖動也很強,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當然了目前情況逐步在好轉。”
另外我們良好的輿論氛圍還沒有形成。媒體們通常對“IT英雄”和一夜暴富者的關注比較多,而對創業的艱辛問題關注得還不夠。
相關鏈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京召開了普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試點工作座談會,開始啟動試點。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了一個文件《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把創業指導課首次列為就業指導課的一部分。
2007年黨的十七大以后,全社會開始真正關注就業創業工作。各級黨委政府都行動起來,教育部也開始加速推進。
2008年進一步深化,成立了三十個人才培養試驗區。
2010年成立了“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了各行業的相關專家。
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意見有幾個重點:提出各高校要加強教育和隊伍建設,教育部四個司局級單位(高教司、科技司、學生司、就業中心)聯合抓就業創業這個格局。
2012年又出來一個文件《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這個文件首次提出高校要開設創業基礎教育的必修課。這些事件都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