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12月中共出臺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出臺后,昔日受益于各類慶典、會議的花卉市場受到一定影響。在中國鮮花產地之一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的花農們也“感同身受”。
“面對這種現狀,永福的花農采取抱團營銷方式應對,成立花卉專業合作社、杜鵑花行業協會等組織,協調市場推廣,普及大棚種植管理等技術,同時大力扶持企業創造性開發出多種造型的杜鵑,產品含金量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加。”永福鎮黨委書記李文彬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永福鎮是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杜鵑種植面積1.3萬畝,擁有境內外70余個杜鵑品種,盆栽杜鵑占大陸市場總量的70%以上。永福鎮因此被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花卉協會授予“中國杜鵑花之鄉”稱號。
“這是這段時間最忙的一天。”做了十多年貨運生意的陳元焜說,新年、春節臨近,訂單慢慢多起來了;而過去的一年,“訂單比以往少了近一半”,有些花農將花運到市場以后才意識到需求已經驟然下降,整車花都賣不出去,只能就地銷毀。
“一年損失了一百多萬元人民幣。”花農陳金才告訴中新社記者,市場低迷,他隨即做出了調整,“生產規格縮小了,價格也調低了,禮品花的數量減少了不少。”
與陳金才不同的是,花農林紹強雖然也有損失,但情況相對較好,這主要得益于他較早調整種植策略——改種紅掌。
“永福鎮乃至全國種植紅掌的人相對較少,市場需求卻比較大。”林紹強說,他的紅掌價格也下調了20%,但是規模沒有受到影響,“全都銷出去了,已經比其它花農好多了。”
“永福鎮受到了不小沖擊,但是相比全國,算是恢復得比較快的花卉產區。”永?;ɑ苎芯克L陳子望解釋說,這主要歸功于永福主動在花卉種植結構上做出的調整。
永福已經從以杜鵑花為主,轉變成以杜鵑花、茶花、君子蘭、紅豆杉為主,其它品種為輔的多樣化種植,擁有30多個名貴花木品種,花木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值達10億元,花農人均純收入達1.3萬元。
如今,除了原先的杜鵑花繼續“稱霸”中國杜鵑市場之外,永福的紅豆杉也占據了半壁江山,全國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
“哪里有賣花,哪里就有永福人。”永福的花農更是遍及大陸各個主要花木生產交易地區,成為當地花木種植、營銷的主力軍和領頭羊。
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貴陽甚至西藏拉薩等大陸20多個大中城市,永?;ㄞr建立了花卉基地,種植的花木面積達11.2萬畝以上,年生產總值15億元;同時,成立了十多個花木協會,尤其廣東省花木商會95%以上的成員均為永?;ㄞr。
除了結構調整,銷售渠道的多元化也成為永福應對市場危機的舉措之一。部分花農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店,基本形成了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營銷體系和“產、供、銷”一體化的良好格局。
“臨近春節,花卉明顯比之前賣得快。”在陳金才看來,永福已基本度過了“寒冬”。
陳子望認為,“中央八項規定”對花卉市場的影響是外因,花農的種植理念才是“硬傷”?;ㄞr不能被動等待市場回暖,“應主動出擊,轉變種植觀念,切勿跟風種植”;花卉產業要健康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不久前召開的新型城鎮化會議也許是一個商機”,新“三農”政策將為包括花卉種植在內的現代農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