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10天,2013年就離開我們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總結或者留下點什么?;⑿岬脑妇笆亲鲆粋€有視角的商業資訊與交流平臺,為用戶提供更"有效率"的體驗。作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我們自覺做得不夠,而一本好書是用戶獲取資訊最好的辦法。
所以我們想到為大家推薦一些好書,側重于企業問題、管理和領導力等等,福布斯正好評選出十大此類好書,我們借他山之玉以饗讀者。以下內容來自福布斯中文網。
Brick by Brick: How LEGO Rewrote the Rules of Innovation and Conquered the Global Toy Industry(《積木世界:樂高如何重寫創新法則并征服全球玩具業》)作者:David C. Robertson Bill Breen
創新一定要是喬布斯“重新發明手機”那樣的顛覆式的嗎?作者大衛·羅伯遜用樂高的案例告訴我們,不見得。1932年由丹麥人創立的樂高直到1993年前都保持著14%的驚人增長——靠著賣各式各樣的拼插積木。但1994年后,公司業績停滯,于是當全球商學院大談創新時,樂高也加入了其中:他們請專家,定策略——尋找“藍海”:把樂高玩具做得更簡單吸引孩子;推出了內置電子游戲機玩具;他們做電視、電影延伸;努力培養公司內部創新文化。
這一切帶來結果是2003年樂高公司瀕臨破產,痛定思痛后,公司決定重回老本行:做精美的玩具積木,用一系列在產品上的小改進小創新來黏住忠誠用戶。這一戰略取得了成功,樂高在過去5年中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24%,利潤平均每年增長40%。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樂高的案例中,總結了探討了七條創新的規律——創新不見得是一定要顛覆,玩具小人們提醒著各位CEO不要犯他們曾經的錯誤。
延伸閱讀:《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 《創新者的轉機》三部曲
The Billionaire and the Mechanic: How Larry Ellison and a Car Mechanic Teamed Up to Win Sailing’s Greatest Race, The America’s Cup(《億萬富豪和機械師:拉里·埃里森和一個汽車機械師是怎么一起征服美洲杯的》)作者:Julian Guthrie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個關于埃里森的博文:”埃里森在32歲以前還一事無成。讀了三個大學,沒得到一個學位文憑,換了十幾家公司,老婆也離他而去。開始創業時只有1,200美元,卻使Oracle公司連續12年銷售額每年翻一番,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軟件公司,自己也成為硅谷首富。“
這顯然夸大其詞了,但埃里森確實是一個標新立異的富豪,他常常被媒體描繪成傲慢無禮的花花公子,快跟不上云計算步伐的企業家。但是在這部書中,你看到了一個執著,為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男人,在青年時代就酷愛帆船的埃里森,決定和一個汽車機械師領導的帆船俱樂部合作,征服最負盛名的美洲杯。投入巨額財富,經過兩次失敗,他甚至為了帆船放棄了公司大會的重要演講,埃里森最終捧起了美洲杯。你在書中可以看到甲骨文創始人極具個人化的一面,一個航行者面對自然的搏斗,以及在埃里森推動下美洲杯不斷走向科技化的進程。
航行在碧海藍天下是很多人的夢想,如果你喜歡美洲杯或者帆船航行,這部書幾乎可以教給你大量知識和細節,里面還有一章描寫了喬布斯和埃里森多年的友誼,他們是最好的朋友。
延伸閱讀:《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The Frackers: The Outrageous Inside Story of the New Billionaire Wildcatters(《頁巖氣壓裂者:億萬富豪投機者背后的驚人故事》)作者:Gregory Zuckerman
Frackers,壓裂者,源于頁巖氣開發中的重要技術:水力壓裂。六年前美國還在擔心石油依賴,六年后美國將是下一個中東,一切都源于頁巖氣。這本書講述的是,幾個被視為投機和瘋狂的企業家,如何靠著近乎頑固的創業者精神和技術創新,為美國制造出頁巖油氣開采的革命性變化。
頁巖氣的水力壓裂技術在美國能夠率先商業化,不是依靠大公司的投入,而是依靠三個運營中小石油公司的企業主,他們抵抗住了股東壓力,幾乎把整個公司的利潤都壓上。不妨記住他們的名字:喬治·米歇爾,哈羅德·哈姆和奧布雷·麥克倫登,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完人,貪婪且自負,同時帶來了20年來最大的能源變革。
The Great Escape:Health, Wealth, and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作者:Angus Deaton
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到底有沒有讓社會更加平等?面對整個千古命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迪頓的論述讓人耳目一新。工業革命以來東西方的”大分流“造就了國際間巨大的不平等。西方逐步逃過了貧窮和疾病,而南撒哈拉非洲的兒童活到五歲的概率只比1918年的倫敦孩子高一些。這種不平等也很快蔓延到了發達國家內部,比如美國。
如何幫助這些落后國家,落后的區域?迪頓分析,直接援助已經失效了:”一個好的政府需要和當地人民和國家之間達成一份契約,而外國援助瓦解了這種契約,因為維持這個政府的經濟來源不是來自國內“。書中揭示的一個事實是,許多人期待政府出面為人民帶來繁榮和平等,卻忘記了政治自己本身的利益。
給予制藥公司一定的激勵幫助他們開發不夠盈利的藥物,開放移民和貿易政策,取消限制才能有助于緩解這些不平等。
延伸閱讀: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價》
Hatching Twitter: A True Story of Money, Power, Friendship, and Betrayal (《孵化Twitter:從蠻荒到IPO的狂野旅程》)作者: Nick Bilton
三個青年創立的企業Twitter遠不如藍色小鳥看起來的光鮮:創始人內斗、辦公室政治,產品線混亂,沒有商業模式。在媒體上被神化的杰克·多西在書中走下神壇,被描寫為不清醒,外行,小氣而貪婪。他曾經不惜以辭職相挾趕走了諾亞·格拉斯,這是深負人望,當年確定Twitter名字的人。擁有最多股份的伊萬·威廉姆斯則優柔寡斷,沒能肩負起領導的職責。最后三個人都沒能真正掌握推特,克里斯托弗·斯通和威廉姆斯創立了Medium,杰克·多西被剝奪CEO職位后創立Suqare,一個前單口相聲演員成為推特的CEO,商業化和上市的推動者。
《連線》雜志評價“它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群孤獨的人聚在一起,設計了一個與他人及周邊世界連接的產品,但是為了控制這個東西,他們將彼此撕成了碎片。”這部書已經在國內翻譯出版。
延伸閱讀:奧斯卡提名電影電影《社交網絡》基于小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同樣講述了facebook初創時創始人之間的爭斗故事,但扎克伯格拒絕承認其真實性。
The Idealist: Jeffrey Sachs and the Quest to End Poverty (《理想主義者:杰弗里·薩奇和他的終結的貧困之路》)作者:Nina Munk
這是一個悲傷又充滿喜劇意味的故事。2005年,學富五車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薩奇拿到了500萬美元的資助,在非洲資助一大批村落的發展。之后幾年,他拿到了更多的錢。如同好萊塢電影一樣,這位經濟學家穿行在非洲大陸上,一個村落接著一個村落實踐著課堂里的發展理論,為村民們提供各種生產工具,種子,肥料,可這一切都慢慢滑向了失敗。其中有系統性的不足,有當地政府的緣故,也有這位理想主義的經濟學家和他宏大計劃的天然缺陷。
里根說,英語中最恐怖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來自政府,我們是來幫你的。非洲如此,其他地方呢?
延伸閱讀:詹姆斯·斯科特《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
I Invented the Modern Age: The Rise of Henry Ford (《我發明了現代:亨利·福特的崛起》)作者:Richard Snow
在這個底特律處于破產保護的年代,為什么要重讀福特的傳記?
作者指出:福特貫徹著標準化的理念,通過不斷降低成本把汽車從富有階層的玩物變成了一般大眾可以擁有的消費品,然后發明了流水生產線,在1920年時用10秒就能生產一輛汽車,在這種高額利潤的回報下,福特提高了工人的薪水,工人也可以買上福特的汽車:一個消費主義循環誕生了。福特所帶來的變革在幾十年后成為美國軍事工業的基石,不生產汽車的流水線生產著坦克,幫助人類從至今為止最大的戰爭災難中擺脫出來。
創客或許被視為未來,個性化經濟正被廣泛推崇,但現代社會至今還是由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和消費主義所構成。
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作者:Brad Stone
和華麗的蘋果、酷酷的谷歌不同,電商王國亞馬遜和他的創始人貝索斯是一個真正的”商人“,最典型的美國式企業家:直接,喜怒形于郵件,貝索斯極為熱衷數據分析,并在全公司推行成本控制文化,入職時員工得到的包和里面的東西離職時都要如數奉還。他為了收購一家公司會對其發起猛烈的價格戰,”他會在必要的時候把尿布的價格壓到零。“貝索斯時常向員工宣泄不滿,任何微小的來自顧客的投訴都足以讓他憤怒,同時他又是一個對抗文化的鼓勵者,鼓勵下屬向老板提出反對意見,亞馬遜的員工不依靠公司凝聚力,而依靠在競爭環境幸存留在這家企業。
亞馬遜的一位副總評價:這是個以貝索斯的意志為基礎而建立的公司,是貝索斯的思想的延伸。這部書有助于你認識這位剛剛知道自己生父是誰的杰夫·貝索斯。
延伸閱讀:黃若《我看電商》
One Summer: America, 1927(《那個夏天:美國,1927》)作者:Bill Bryson
1920年代是美國的”喧囂年代“,在1927年的那個夏天,查爾斯·林堡無間斷的飛行穿越了大西洋,如同當代的阿波羅登月。黑幫大佬阿爾·卡彭在芝加哥牢牢控制著私酒生意,柯立芝總統則享受著假期,這個充滿爵士樂的年代將會被用他的名字命名:”柯立芝繁榮。”與此同時,銀行家們在紐約密謀著什么,美國經濟前所未有的大危機和蕭條的種子已經播下,僅僅在幾年之后。
延伸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被稱為最好的描繪那個時代的小說作品。
Trading Bases: A Story About Wall Street, Gambling, and Baseball(Not Necessarily in That Order) (《交易棒球:一個華爾街、棒球和賭博的故事》)作者:Joe Peta
一位雷曼兄弟公司的頂級交易員在金融危機爆發失去工作后,專心用他在華爾街學到的風險分析技巧壓注棒球比賽,成功地讓概率站到了他這邊,像操弄標普500指數一樣,在以美國職棒大聯盟為對象的賭博交易市場上,第一年就獲得了41%的回報。
延伸閱讀:邁克爾•劉易斯寫作的《點球成金》已經被改變為同名電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