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前傳”:從斯坦福大學談起 一部創業故事

2014/03/19 10:07     

硅谷揚名立萬的過程雖說是一部創業英雄史,它其實也是一部高科技發展史。在計算機革命之前,它見證了無線電的興起,真空管的誕生及發展。真空管過渡到晶體管的科技發展歷程中,硅谷是最重要的發生場地。

硅谷追本溯源,必先從斯坦福大學談起,斯坦福大學本身就是一部創業故事。

1883年,加州鐵路大王、曾擔任加州州長的老利蘭?斯坦福的獨子,15歲的小利蘭·斯坦福死于傷寒病。斯坦福夫婦中年得子,我們無法想象夫婦倆失去愛子是怎樣的悲痛。小利蘭去世后的第二年,斯坦福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善舉,將其名下位于帕洛阿托的35平方公里的土地悉數捐出,加上20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創建了日后成為世界一流學術中心的小利蘭·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的學術風氣,大學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堅持“實用教育”的觀念,從那時起,斯坦福大學就提倡,教師和學生在不影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參與創業活動。自由之風,也吸引了不少女生前來求學。斯坦福大學男女生比例維持在3:1左右,不少女生主修理科,成為當時美國教育界的一道亮麗風景。肖克利的母親瑪麗自稱“晶體管祖母”,是斯坦福大學最早的一批女性理科畢業生,她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礦物測量師。

1982年,在“工業社會的未來”國際研討會上,有“硅谷之父”稱號、斯坦福工業園主要發起人弗雷德·特曼有個很好的總結:大學(University)這個詞是從拉丁文來的。在拉丁文里,University同時也是企業的意思。他說:“斯坦福工業園區并不是一次創舉,我們只是在推動一次新的復興而已。”

1951年,斯坦福工業園正式啟動時,首個進駐的公司是瓦里安公司。瓦里安公司與斯坦福有著非一般的密切關系,公司的創辦人瓦里安兄弟都在帕洛瓦托出生并長大,哥哥拉塞爾是斯坦福的畢業生,而另一位創辦人威廉·漢森是斯坦福的教授。他們三人是速調管的發明人,斯坦福大學曾撥出100美元的研究經費來支持他們的研究。速調管是用來產生微波的一種高頻放大器,后來成為現代醫用直線加速器主要部件。

回顧過往,無線電的發展是硅谷第一次繁榮,斯坦福大學也為無線電領域的相關創業輸出了眾多創業人才。因無線電入門成本低、技術簡單,吸引了廣大初入門的新手和技術方面的業余愛好者。和網絡風暴時代相同,那個時代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人生夢想,業余無線電從開始發展就產生了很多特立獨行、不切實際的家伙,人們期待著靈感突發、一夜暴富。

與特曼、瓦里安、惠普公司創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這些無線電的發燒友相比,二十世紀初,西里爾·艾爾維爾才是最受著名的創業明星,是這些未來創業大家的偶像,他掀起了無線電熱潮,畢業于斯坦福大學。

    

1909年,剛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埃爾維爾,試著向距離帕洛阿爾托市5英里的洛斯阿爾托斯和山景城的聽眾播放“藍色多瑙河”。不多久之后,艾爾維爾在斯坦福時任校長戴維·喬登及一些教授的資助下,在帕洛阿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帕爾森無線電話電報公司,兩年后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無線電報公司之一,并隨之更名為“聯邦電報公司”。

每一家了不起的高科技公司,都會產生許多了不起的人物,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同一家公司培育了許多影響整個產業的人物,它也成為了這個產業的締造者。

雖然聯邦電報公司在此后的競爭中敗北,并于1931年被馬可尼收購。但是,聯邦電報公司已經在斯坦福和全球范圍內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它無疑是無線電產業的締造者之一。它影響著當時已經長大成人的弗雷德·特曼、在校大學生戴維·帕卡德和比爾·休利特,以及后來的“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等硅谷奇人。

肖克利在帕洛阿爾托市長大,這位晶體管的發明者,在硅谷興盛初期最響當當的人物,聯邦電報公司成立之時還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那個時代,李·德·福雷斯特是最知名的傳奇人物。聯邦電報公司創立之時,李·德福雷斯特宣布加盟,出任研究總監一職。加盟之前,他因發明了第一個真空管——三極管在高科技領域已名聲赫赫,三極管是他一生三百多件專利發明中的第一項發明。

福雷斯特領導他的團隊1911年-1913年間在聯邦電報公司,設計了第一款真空管揚聲器與振蕩器,這宣告了電子時代的誕生。通過首次在不需要機械開關的情況下調整電流,福雷斯特的“嘗試”促進了后來無線電通信、長途電話、雷達以及電視的發展。直到40年后,晶體管的發明才讓真空管揚聲器相形失色。

電子管的誕生為廣播、通訊、電視、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工業史從此跨進了電子的紀元。不過電子管的缺點同樣明顯:體積大、功耗大、壽命短、結構脆弱等等,這一切反過來又制約了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工業界在呼喚電子管的終結者。

與聯邦電報公司有關聯的大人物不少,在斯坦福大學上學期間,特曼曾在聯邦電報公司工作了一個暑假。查利·利頓也在聯邦電報公司工作過,后來他創建了利頓工業公司。查利·利頓認為市場上銷售的真空管制造設備不夠好,所以決定設計和生產自己的玻璃吹制車床,用以生產無線電發射機使用的50千瓦真空管。利頓工業公司后來成為全球知名的軍火公司。

對真空管技術不斷升級換代,最終迎來了顛覆性創新產品——晶體管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兩項最新技術得到推廣使用,其一是微波技術,最初在瓦里安研究的速調管中發現,應用于雷達探測領域,后來很快應用于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其二是信息處理技術。戰時德國、英國和美國發明了首批現代計算機,用來計算復雜的炮彈運行軌跡,破解敵人的秘密信息。后來,計算機被證明在協助公司財務管理和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實用功能。

這些技術都稱得上20世紀偉大的創新,但第三項技術創新——晶體管,其影響更為深遠。

晶體管的絕妙之處在于用微小而反應靈敏的電晶體式設計取代了高溫易碎、能量損耗大、速度慢的真空管,而原材料只是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硅、氧和銅。晶體管促成了幾代電子產品和電子儀器的更新,而電子產品和電子儀器構成了20世紀50年代最熱門的新興產業。肖克利被稱為晶體管之父,他也是最為知名的商業創新者及失敗者。

1955年,肖克利返回帕拉托建立自己的公司——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肖克利的公司是硅谷第一家真正的半導體公司。他從東部召來了8位優秀青年,人稱“肖克利八杰”,包括諾伊斯、摩爾、斯波克、雷蒙德等人,后來“肖克利八杰”于1957年集體跳槽,于是這個群體被改稱為“八叛將”。在工業家謝爾曼·費爾柴爾德的資助下,他們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1967年,成立10年的仙童半導體的營業額已達1.96億美元,此時正是硅谷形成的早期。

現代硅谷的形成恰是因為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管理問題,母公司斷然拒絕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員工參與分享他們創造的巨額利潤。這樣一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各個部門都遭遇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幾年后,仙童半導體離職員工創立的公司多達幾百家,多數都位于硅谷,而且芯片公司居多。記者唐·赫夫勒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用“硅谷”來表述他所觀察到的創業公司集聚地,后來“硅谷”這一名字就沿用下來。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