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說的是自媒體下一步會怎么發展?
1、自媒體其實算不上新鮮的東西,早期的個人論壇,以及之后的博客都可算作自媒體,只不過這一次是借助點對點的微信,效率更高,傳播更容易了,只要內容有料、更新及時,建立影響力更加容易,所以,很多在博客時代的超級寫手,在這一波潮流中更加如魚得水,比如和菜頭,比如孕峰、小道消息,羅振宇要在博客時代,也會走紅的。
2、去年以來很大的一個現象是傳統媒體人紛紛下海經營自媒體,專業化的寫作能力,可以讓他們獲得很滋潤,據說已經有好多自媒體年收入都已經過了百萬,甚至已經有人喊出了顛覆媒體的就是自媒體,但這顯然是太高估自媒體的力量了。一個人的思想、內容和采集能力畢竟有限,魅力人格的輻射范圍也是有限度的。所以,自媒體的商業化其實并不樂觀。
3、商業化的前提是,有標準化的和可復制的產品,而自媒體的個人化特征,天然決定它的產品是非標的,產量是有限的。最近有不少自媒體獲得了投資,但我相信投資者看重的不是自媒體有限的媒體價值,而是希望借助它的媒體價值,進入到行業中去形成產品和服務。
4、即使是像羅輯思維這樣出名的自媒體,它的商業化還處在實驗當中。社群商業是一個很好的說法,但之所以要冠上社群商業這個說法,正因為自媒體沒有產品,它的產品就是自媒體背后的那個人。羅輯思維已經算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標桿了,大部分的社群運營者,最后會把自己運營成鳳姐,運營成芙蓉姐。
5、馬佳佳是很火,但她的產品就是她自己,另一個崛起的草根明星而已。
6、自媒體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就其媒體性而言,可能就是它的高點了,下一步如果不能借助前期的媒體影響力,建立落地的產品和服務,其前景也就這樣了。所以,作為自媒體人,千萬不要被一時的影響力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真的可以一呼百應,涕淚交加于粉絲的熱情,以為移動互聯網真的就可以輕松干翻老家伙,以為自己就可以重新改寫商業的規則。要不了多久,你終究會發現,商業還是商業,實力還是實力,移動互聯網的窗口期非常短暫,你只有在這個有限的窗口期里迅速建立產品和服務的壁壘,才有下一步續命的機會。
7、互聯網思維只是針對傳統行業的人而言才有意義,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還是把產品等同于功能,把商業模式等同于交易,把傳播等同于廣告,把管理理解為掌控。但是,互聯網思維仍然離不開產品,離不開傳播,離不開交易,也離不開管理,只是,這些內涵需要深層次的挖掘,比如要將產品理解為體驗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貫穿了功能、服務和平臺者三個層面。當別人將功能免費而你還死守著功能的交易價值的時候,就會死的很慘。
同樣的道理,自媒體如果到現在還死守著自己的媒體價值的時候,就好像是和別人在功能上死磕,最后連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
當然如果你只想做一個自媒體,只想自得其樂逃離朝九晚五,那是另外一回事。
8、在我看來,微信公號這波自媒體的機會已經過去了,現在再來做,意義已經不大,除非你是把它當作公司的主頁,如果沒有獨特的內容,那么基本上是很難建立影響了,而如果沒有影響,那就不叫自媒體,那是產品主頁。
9、所以,自媒體如果有商業化的企圖,留下的時間已經很少了。既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影響多少人,最終成為大眾媒體,這是不可能的;也不要把自己有限的影響力當成多大的事兒,分分鐘這種影響力就會消失于無形。
10、產品和服務,才是最終的王道,趕緊將前期的影響力轉嫁給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而且還必須是牛逼的產品。這么多人說互聯網思維,莫衷是一,其實很簡單,看看它的產品就知道了,產品不牛逼,那就是對自己的過度消費,要不了多久就會現出原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