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創業創新思想到底源于何處?相信“高校”是一個非常有力的答案。不論是谷歌,Facebook等普通人耳熟能詳的明星公司還是Sun Micosystem等一系列技術專業領域的領軍企業,他們最早都發源于大學。誠然,大學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為創業項目的滋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從品牌到人脈,還有最前沿的科技與年輕充滿活力的創業人才,都是成功的創業公司所需要的“原材料”。
而另一個方面,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學界和產業界的對接的方式,將高校在智力、技術、人才資源與產業界的優勢資本與市場資源相結合,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在對接的過程中,多種模式被不斷的實踐:比如在美國眾多高校,都有設立技術專利的授權辦公室;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的商學院和工學院,設計學院相互協作開課,將實踐,技術和傳統商科相結合;再比如在本文中著重探討的非盈利孵化模式就是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建立的創業項目孵化器和加速器,幫助早期項目完成原始的組建,執行和發展。
眾所周知,私營部門的創業孵化器與加速器早已在科技風險投資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之前文章的提到的Y Combinator與TechStar都是很好的例子(詳見:《YC和TechStars:孵化器真的可以點石成金嗎?》),而高校孵化器在美國探索逐步走向成熟,不管是MIT和哈佛的Innovation Lab ,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kydeck,這樣的高校孵化器都在繁榮發展。他們向學生以及畢業生創建的公司提供資源與支持,不過他們大部分是非盈利機構,為教育學生和創造社會價值而存在。
為了獲得第一手非盈利孵化器的相關信息,我的普創同事祖華龍專程到北加和兩顆紅豆創始人Zhao Q面談。Q的團隊是入選斯坦福加速器StartX的第一個華人團隊。StartX是全世界最好的非盈利孵化加速器之一。該加速器不收團隊的任何費和股份。從2010年起,有134家創業公司從StartX畢業,平均每家公司融資210萬美金,很多公司被Apple,Yahoo,Linkedin等大公司收購。而Q創立的兩顆紅豆網是海外最大的華人交友網站,自2011年上線以來,不僅用戶增長迅速,覆蓋多個國家,與《非誠勿擾》,《百里挑一》節目都有深度合作。
兩顆紅豆
普創:入選 StartX一般需要有什么樣的條件?
Q: 首先呢,創始人團隊至少有一位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老師或者校友。我的合伙人Paul Lo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他在創業之前是Yaho的工程技術總監,專業水平非常厲害。除了最基本的斯坦福關系,StartX還有著自己嚴格的篩選流程。
普創:那你能詳細介紹一下StartX是如何面試創業團隊的嗎?
Q: StartX有兩輪面試。第一輪只有十分鐘,主要就問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第二輪分為技術面試和團隊面試。技術面試主要考察團隊是否具有把東項目實現的能力,團隊面試主要考察創始人團隊之間的合作關系。StartX非常厲害的一點,就是有一套面試提問的機制,能把很深層次的東西給問出來,很多問題會非常尖銳,比如“如果你們意見不合、爭執不休,誰來做最終的決定”。
普創: StartX作為一個非盈利組織,與其他一般的加速器有什么不同?
Q: 首先,StartX選擇項目完全是看人,而不是看項目本身。startX最終的目標是幫助進入StartX的創業者取得成功,只要你進入StartX,那么終身都屬于StartX的成員,StartX會一直幫助你。
還有呢,我自己感覺到與其他加速器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startX內部特別強調一種互相幫助的意識。從進入StartX的第一天,就不斷強調: we are a group of people that will help each other,號召大家互幫互助。整個硅谷就特別崇尚這種互相幫助的文化,只不過在StartX這里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
第三點呢,就是StartX不會占團隊的任何股份,這樣可以吸引來非常優秀的創業者。如果StartX成員之后成立的公司融資總額超過五十萬美金,StartX 愿意no question ask,無條件的投資融資總額的百分之十,而且不會跟你爭論任何term sheet的事情,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要他們的投資,非常自由。這樣其實是一種非常聰明有效的機制,首先把最優秀的人選來培訓,然后讓別的風投去進一步篩選項目,自己跟投,省去了很多自己判斷項目的時間。
普創:那你們現在有融資嗎?
Q: 其實我們進入StartX 之前就已經拿到了一輪天使融資,是由美國match.com創始人領投。目前我們的用戶和營收都增長很快,現金流不錯,可能會考慮在2014年冬季融下一輪。這也是StartX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項目規模的差異性會非常大,有很早期的項目,也有相對成熟的,當時與我們同一期有一家公司甚至已經有七八十人的規模,而且非常profitable。
普創: 在我印象當中,在美華人相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StartX 是怎么看待初創項目針對的市場的?
Q:這其實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美國這邊有很多細分領域的相親網站,比如Jdate.com專門做猶太人的相親網站,ChistianMingle.com做基督徒的相親網站,ourtime.com做五十歲以上人的相親網站,等等,其中Jdate.com和我們最為相似,已經做到上市,而且盈利非??捎^。而且我們目標不僅是做美國市場,我們最終目標是連接海外所有的單身華人,在全球也有不少用戶。所以這個市場在StartX看來還是有廣闊的空間的。
普創:你能說說StartX 具體是怎樣幫助創業者?
Q: StartX在很多方面對創業者都有很大幫助。首先從資源方面來說,StartX會提供創業者很多免費的服務。比如價值兩萬五千美金的Amazon服務器的服務;還有支付,比如一般使用stripe或者brainTree這種支付服務,會收取百分之三的手續費,StartX就會給你一萬美金的免費使用額度,還有免費的5000美元律師服務,所有的這些費用加起來,最高會達到10萬美金。
其次就是人際網絡,因為StartX整個人脈網絡非常龐大,你如果想認識什么人,你都可以問StartX是否可以幫你介紹,StartX自己內部有一個類似Linkedin的人脈網絡系統,記錄了社區內部所有的人脈資源。
最后就是StartX會提供很多小而精的課程, 當你加入StartX之后,他們會有很多面試,會問你最近的困難是什么,有什么困惑,希望從StartX這里獲得什么等等;之后,StartX會把一些團隊的需求綜合起來,邀請相關的專家給團隊指導,會比較定制化。
普創:聽說StartX 會給創業者提供世界第一流的導師服務,你能介紹下嗎?
Q:這塊非常重要,我們當時最大的收獲就是來源于導師。導師都是免費的,但是都非常的上心,因為他們內部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反饋機制,如果創業者對導師不滿,那么這個導師之后就沒法做了。
導師大概有三種:
首先,每個團隊會分配一個正式的導師,每周都會開會,開會時間大概在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主要討論團隊自身面臨的問題,可以是非常細節的問題。導師的選擇是使用快速匹配的方式將團隊和導師匹配起來,根據雙方自身喜好,進行雙向選擇。
第二種導師是那種相對寬松一些的導師匹配,叫做founder’s board,一般每個團隊配備四到五個,任何問題都可以找他們討論,但是問題一般不會特別細節,因為他們不會像正式導師那樣和你合作那么緊密,很多時候都是幾個星期才開一次會,不過也能給你提供很多建議和人脈資源。
第三種是專家服務。StartX有一些專門入駐的技術專家,設計專家,心理專家,公共專家等等,你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他們預約,向他們請教。
他們的導師確實很強大,再加上其他很好的服務,我們在StartX三個月內營收增長了百分之五十。
普創:你創立兩顆紅豆已有三年時間,在這三年里,你遇到了什么樣的挑戰,并且如何克服它的? 這里有什么想和其他創業者分享的?
Q: 遇到的挑戰多的去了(笑)。其中一個是我創業的時候,基本的網站編程不怎么會,算是現學先用,不過網站我和我那個時候的合伙人只花三個月就做出來了,當時我基本一天寫十幾個小時代碼,只睡四個半小時,但是當時都不覺得累,反而處于極端興奮的狀態,所以創業一定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還有一個就是網站發布一段時間之后,我一開始的合伙人就不做了,從技術前端、后端,市場營銷到公關,我一個人做這個網站做了六個月,有一段時間有很強的孤獨感,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好,但是還是熬過來了,找到了現在的合伙人,所以創業者一定要能忍受的了孤獨寂寞。
普創:請問你的團隊目前倡導的核心價值和文化是什么?
Q:第一是客戶第一,我們對客戶的來信都基本上在四個小時內回復,而且我們通過自身的算法以及用戶的舉報,識別和屏蔽那些有問題的用戶,構造一個信任安全的婚戀交友環境,這是我們最看重的。第二個就是自我驅動,因為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所以我們特別想招那些同樣有創業想法的人,這類人工作起來最有動力。第三個是允許犯錯,我喜歡放手讓別人去做事情,不進行過多的干涉,并且允許別人犯錯誤,錯誤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第四是陽光透明,我這個人性格直率,不喜歡拐彎抹角,有什么事都會和所有人說,這樣溝通效率也很高,我們強調”be yourself”的工作氛圍。最后是數據驅動,很多時候,我們團隊會因為一個產品的細節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有自己主觀的想法,作為一家重視數據分析的互聯網公司,我們最后都是以客觀的數據作為最終決策的依據。
正如我們從Q的談話里看到的一樣,高校的非盈利孵化器在整合資源和對創業公司的幫助和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普創,在作為一個非盈利創業平臺運營中,也在嘗試不同的孵化加速模式,希望更好的幫助和服務洛杉磯乃至南加州地區的創業團隊。最近普創將啟動的+U非盈利孵化項目,就是我們新的一輪探索和嘗試。而StartX的成功的運營發展經驗,無疑給我們重要的啟發和鼓勵。相信不僅是普創,它的經驗和嘗試對國內高校的整合自身資源,扶持新的技術發展和創業項目的成長,都是一個不錯的啟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