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在艱難創新路上的國內先鋒企業(上)

2014/07/28 11:37      王子威

創新是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立足之本,投中集團即將在8月份發布年度創新榜單。在此之前,從資本與產業結合的角度出發,我們選取了十個典型的先鋒案例,對過去幾年中那些在創新之路上扮演著先鋒角色的企業進行回顧和總結。它們大多都經歷過大紅大紫,有的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有的在融資過程中屢屢受挫,有的備受爭議、經常被輿論推向高峰,有的則在與資本博弈的過程當中傷痕累累,已不復昔日風光。

24券——資本市場態度變冷 資金鏈斷裂至失敗

據投中集團旗下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4券于2009年和2010年兩次分獲數百萬元人民幣天使投資;2011年2月,獲馬來西亞成功集團(Berjaya)千萬級美元A輪融資;同年7月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由新加坡偉高達金融集團(Vickers Financial Group)和鼎暉投資領投,馬來西亞成功集團跟投;同年11月獲高偉達和成功集團C輪千萬美元級別融資。

用24券創始人杜一楠的話講,“團購終究是個30%靠團隊,70%靠資本的行業”,這種判斷在經歷過那段急需資金、資金又遲遲未到的灰暗歲月之后,顯得尤為深刻。

不到5個月,24券通過兩輪融資累積拿下超過3000萬美元現金。在資本的幫助下,24券開始瘋狂擴張,也開始了對市場廣告的狂轟濫炸,一度占據國內團購銷售規模的第四位。半年中,24券業務從20個城市擴張到102個城市,員工從300人猛增至4500人。

2011年9月,杜一楠急需一筆新的融資時,市場的風向卻說變就變了。

這個變化一方面是二級市場的下挫對VC/PE市場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是趨于理性的資本市場對團購概念的理解從銷售額導向,逐漸轉變為毛利,甚至是凈毛利導向。好的資本給創業者帶來的幫助除去資金方面外,還表現在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察覺,以及對戰略方向的建議上,而24券當時的市場反應無疑較為緩慢。

杜一楠2011年2月A輪融資時,曾問投資方是要規模還是要毛利,投資方斬釘截鐵的答復稱是要規模;6、7月B輪融資時,他向投資方問了同樣的問題,投資方回應稱規模和毛利都要;9、10月急需新的融資時,杜一楠想變,但資本市場對團購的理解還存在雜音,杜一楠自己也躊躇了。

事實上,24券的過慢反應也有它自身尷尬的地方,位居國內第四的市場份額使杜一楠仍想在“規模”這條老路上再搏一搏,以待擠進前三后能有更好的融資議價,這使得24券的現金流在C輪融資前更為加劇的向外流出,到2011年9、10月份已非常緊張,可新的資本方卻遲遲未到。

2011年12月,除鼎暉外,24券的前兩輪投資方都追加了投資。隨著資本環境的走低,鼎暉內部對團購項目的看法也發生了巨變。據知情者稱,其實鼎暉內部一直存在分歧。24券獲B輪融資時,鼎暉內部是王功權的支持聲音占主導,認為國內本地生活服務的機會還很大,團購是個切入點,市場尚未定型,應抓住投資機會。那段時期,鼎暉也投了窩窩團。但隨著王功權的“出走”,以及市場發生的變化,鼎暉對團購項目逐漸失去了信心。

2012年10月20日,24券網站掛出停運公告。隨后與投資方的談判也以失敗告終,24券徹底關閉,未來不會恢復業務。

博客網——布局過廣致資金消耗殆盡 忽視門戶巨頭后發優勢

博客網,原名博客中國,是早些年的一個典型失敗案例。它是IT分析家方興東先生于2002年8月發起成立的知識門戶網站。成立之后3年內網站始終保持每月超過30%的增長,全球排名一度飆升到60多位。

據CVSource統計顯示,2004年,博客中國獲得來自盛大董事長陳天橋和軟銀賽富合伙人羊東6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2005年9月,更名為博客網的博客中國獲得賽富基金、紀源資本、BVP和Mobiu在內的四家投資機構的1000萬美元投資,由此引發中國Web2.0的投資熱潮,博客網正式開始商業化。

“博客中國”在更名為“博客網”之后,宣稱要做博客式門戶,號稱“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網站”,還喊出了“一年超新浪,兩年上市”的目標。于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博客網的員工就從40多人擴張至400多人,據稱60%至70%的資金都用在人員工資上。在這個過程中,其博客服務跌出國內前五,同時還在視頻、游戲、購物、社交等眾多項目上大把燒錢,千萬美元的投資很快就被揮霍殆盡。

博客網自此拉開了持續3年的人事劇烈動蕩,高層幾乎整體流失,方興東的管理團隊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挽回局面,而方興東本人的CEO職務也被一個決策小組取代。到 2006年年底,博客網的員工已經縮減恢復到融資當初的40多人。

2006年末,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的博客力量完成了對博客網的全面超越,門戶網站們輕而易舉地復制了方興東們在摸爬滾打中開辟出來的道路。最后方興東回老家義烏折騰電子商務,如今在行業里已難覓蹤影。

街庫網——O2O盈利模式有名無實 對外包裝巨頭PE入股

街庫網創立于2011年7月,號稱“立足本地消費市場,致力于以商圈概念打造中國第一個對O2O商務模式進行創新性運用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商業服務平臺”。

據CVSource統計顯示,2011年9月,街庫網獲冠旗投資百萬級別人民幣融資;2012年5月獲得了兩家PE共1億元的資本注入;2013年2月,華廈摩根再投資2億元,估值達9.2億。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備受資本青睞”的O2O概念企業卻陷入了資金斷供泥潭。街庫網從O2O出發致力于為線下本地生活服務商家提供綜合營銷和推廣服務,在高調宣布獲得1億元A輪投資、2億元B輪投資之后,最終在資金鏈斷掉、創始人扯皮、不斷減縮業務和裁員的過程中關閉網站。

梳理街庫網對外宣稱的獲得投資的消息發現,其在2011年引入了鼎信集團旗下冠旗投資的投資,金額不詳;2012年5月的1億元也只有1000多萬元到賬,而2103年2月份的2億元投資并沒有到賬,缺錢是肯定的。其資金緊張狀況在3月份時就已出現苗頭,此后的4月開始裁員,并收縮一些城市的業務。

2011年11月,曾有媒體報道稱,港資背景的國際PE巨頭鼎信集團暨冠旗投資有限公司在廣州宣布成立,并與國內首家O2O模式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廣州街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個所謂的國際PE巨頭鼎信集團其實是之前幾個月才成立的,由兩名馬來西亞人和一名新加坡人于2011月4月21日在香港登記成立,而這三人正是街庫網背后真正的股東。這也被外人稱為“自己投自己,只不過是以PE的名義”。

2013年1月,街庫網高調在北京盤古七星酒店召開“街庫2012年度年會暨價值評估宴會”,同時宣布:公司與華廈摩根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投資協議,涉及資金2億元。而這家華廈摩根公司也是剛成立不久的公司,2012年12月26日注冊在廣西防城港市,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事實上,這筆所謂的2億元根本沒有到賬。但是因為有華廈摩根公司要投入2億元的背景,街庫網因此被估值9.2億元。

2013年7月,街庫網CEO潘求輝采取逃避的方式進行處理,攜款跑路。

不難看出,街庫網其實只是鼎信集團為了銷售其原始股而投資設立的一個企業,公司的具體業務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企業搞得風風火火。

一家剛成立的創業公司,對外包裝成巨頭PE入股,這首先是一種不誠信行為。不誠信的企業很難走遠,街庫網就是這樣的企業。如果街庫網只是鼎信集團的一枚棋子的話,那么打著O2O概念的街庫網關門也并不奇怪,因為沒有誠信的企業也不可能走得更遠。

維棉網——投資人沖動失敗案例典范 垂直電商也應考慮適配性

維棉網于2010年11月正式上線,其定位瞄準高端市場。維棉網的線上產品從襪子,陸續擴展到內衣、圍巾等,隨后也加入電商營銷大戰,投入大量資金打廣告。

據CVSource統計顯示,2010年剛上線不滿一個月的維棉網便獲得了徐小平的1000萬元的天使投資,一年后投資金額又陸續追加至3000萬元。

2010年12月,徐小平在微博上關注到維棉,隨后便在新浪微博上給維棉網CEO林偉發了私信,約他見面聊聊。僅僅溝通了20分鐘,徐小平就決定給予林偉1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成為維棉網第二大股東。這一案例一度在業界被傳為佳話。

然而從2012年初開始,維棉網多次陷入危機,“欠下數百萬元廣告款”、“維棉果斷裁員”等新聞屢見報端。2012年7月,供貨商就曾上門討債,但是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維棉仍然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使得倉庫被執法部門查封。

襪子雖然是易耗品,但是客單價低,不適合做電子商務。加上中國高昂的流量成本,襪子與電商的組合可能就是一個錯誤的配對。

2012年8月,維棉網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而被執法部門查封,網站商品被全部下線。

小馬奔騰——董事長去世IPO頻受阻 估值問題引爭議

最近幾年,影視文化投資如火如荼,小馬奔騰以其穩步發展的產業規模、良好的收入及利潤,成為PE爭搶的絕佳目標。

據CVSource統計顯示,2008年3月,小馬奔騰獲得著名外資PE霸菱亞洲4070萬美元的注資;2011年3月,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輪融資籌得7.5億元人民幣,由乾信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建銀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天津)有限公司領投,漢理集團旗下漢韜投資管理的上海漢理前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開信創投、信中利、易凱資本等多家風投慷慨解囊,其中,中國影視出版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金額約為3億至4億元,信中利出資2153.18萬元。

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啟動于2011年4月份,該基金初始規模20億元人民幣,投資范圍涵蓋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等文化產業。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是國內影視、出版領域首只產業基金。這只基金的投資人除建設銀行外,還有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另外,還包括七弦投資、江蘇雨潤集團以及湖北武漢工貿等。在宣布基金啟動的同時,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宣布北京小馬奔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該基金正式投資的首家文化企業。

投資小馬奔騰可謂建銀國際文化產業基金的開山之作,只是時過3年,小馬奔騰卻并未如期上市,當初興致勃勃的PE們如今陷入焦慮中。

2011年正值影視行業崛起階段,國家利好政策紛紛落地,影視概念在資本市場受到投資者瘋狂追捧,這自然引發了PE對影視公司上市的無限遐想。從當時的環境來看,建銀國際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小馬奔騰是一樁不錯的買賣。

但隨后,小馬奔騰的IPO之路可路阻重重。首先小馬奔騰上市地點也一波三折。小馬奔騰曾考慮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國內創業板開板后的一度瘋狂,使得影視制作類公司獲得了相對境外市場更熱烈的追捧?;蛟S當時國內外市場冰火兩重天的對比,讓小馬奔騰決意選擇A股市場。中銀國際建議小馬奔騰登陸中小板,小馬奔騰更傾向于創業板發行。隨著時間流逝,后來的創業板估值已一落千丈。保薦投行的更迭、上市地點的調整延遲了其上市時間,而2014 年初公司靈魂人物李明的逝世為其上市再蒙上一層陰影。

不能忽視小馬奔騰內部存在的問題,其股權復雜,公司決策難以達成一致,甚至連選擇哪些業務為主上市都難以最終確定下來。這要求小馬奔騰的繼任者有較強魄力,能夠協調各方利益,提高公司統一度,否則小馬奔騰的衰落將從內部開始。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