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個人博客,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變成倍受矚目的知名設計社區?讓我們看看背后的原因。
與設計無關的人,很難知道站酷,這樣一家提供「設計素材」的網站。
站酷(ZCOOL)剛剛度過八周歲生日,超過 250 萬設計師用戶,每天超過 10,000 張新內容被上傳,日瀏覽量超過 700 萬,剛剛完成數百萬美金 A 輪融資…
他們是如何從一個分享素材的個人博客,成長為中國知名的設計師 UGC 社區?如何從一個小池塘變成一口深井,甚至未來成為不可取代的大油田?
一個池塘是如何匯聚的
在聯網時代,理論上,你可以通過 Google 找到任何你想要找到的素材。但,你永遠需要更多有鑒別能力的素材分享者,通過自己的審美、標準來進行過濾。
梁耀明 2006 年創立站酷只是為了收集自己喜歡的素材,當他發現自己分享的內容受到歡迎,越來越多的用戶因為尋找素材來到站酷,他意識到構建一個更大的「池塘」的時候到了。
2007 年站酷論壇上線后,「饑渴」的設計師們很快圍繞平面設計、網頁設計、繪畫、攝影、素材等領域展開討論,單日發帖量很快達到了三四千。針對垂直領域的社區,這并不是一個小的數字。
在最開始,站酷通過素材吸引了設計師群體的關注,通過論壇釋放了設計師之間渴望交流的欲望,為站酷后續的化學變化做好了第一步準備。
從池塘到深井,開啟「社區」時代
在匯集第一批用戶后,關于站酷的再思考重新開始。
「如何讓設計師之間的交流還原本質?設計內容是設計師交流的本質,而論壇則割裂了這種連接?!?/p>
第一、梁耀明的選擇是「去論壇化」,把舊站酷的素材分享與論壇交流融合為「圍繞設計內容的交流與討論」,用戶可以在社區內發布原創作品或站外素材,把交流集中到那些讓人喜愛的好設計。
從論壇到社區經歷了不小的陣痛,包括來自老用戶的不理解以及不適應,但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僅僅依靠傳統 1.0 的編輯模式,難以構建一個真正能「自成長」的設計類社區。
同時,站酷確立了「上首頁」的機制,確保那些創造真正好優秀原創作品的站酷用戶,能夠成功上首頁,獲得更多用戶的關注與影響力。
以這一主旨重新設計上線的新站酷,一直延續到今天。用戶可以在站酷社區上傳、分享或者創造,融匯了壁紙、酷站、繪畫、交互、平面、3D、攝影、工業設計、空間設計等眾多設計話題和討論。
第三、「通過機制來促進好設計的發生」,當用戶上傳了一個原創作品,其他用戶熱烈的討論會激勵他下一次的創造與分享,這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而曾經的競爭對手,則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后。
站酷從一個個人博客,成功轉型成為一個 UGC 設計社區,正是通過這三個秘訣:
「社區化提升交流效率,用推薦機制過濾內容,規則促進用戶分享創造?!?/p>
一個額外的收獲是,當用戶高度活躍在社區時,站酷團隊反而變得更清閑了,能夠集中在市場運營和新產品開拓上。他們旗下目前已經有圖片交易、設計外包、設計招聘等產品與服務,而團隊仍然維持在三十人左右的小規模。
從深井到油田,垂直小眾社區的機會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傳統的大而全、一統而治的思維已經落伍了,各大門戶網站的社區衰敗就是佐證。
同時,越來越多的小眾愛好者,如音樂發燒、硬件發燒、生活理財、母子育嬰、品茶養生等,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高度集中、垂直的討論,正在產生無法忽視的價值。
例如,果殼電子在站酷發起的「智能手表 UI 設計大賽」,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收到 1455 份設計作品,優秀作品濃度極高,基本上沒有其它的設計網站能夠做到這樣的效果,這就是垂直與專注的價值。
這一波起來的垂直社區,最重要的幾個特點:1、高度依賴用戶創造內容。2、聚焦在有限的小眾領域,進行垂直深挖的討論。3、基于已有的用戶,進行垂直領域的橫向商業化探索嘗試。
而前方,絕非一馬平川。
第一、是受限于垂直領域的不同,部分垂直社區的受眾有限,到底只是適合玩玩而已的興趣,還是真的存在可行的商業模式,需要存疑和謹慎。
第二、大部分小眾社區都是由個人主導,缺乏產品化能力,很難將好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從我接觸到的幾個垂直社區看,開發人員、設計人員的短缺基本都是共性。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相信人以群分,傳統網絡社區的大鍋飯文化是一定會被解放,垂直與小眾社區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而站酷則是其中一個獨特的樣本:
「以設計師為主導的 UGC 社區,基于特定的細分人群,將如何打破國內設計圈一成不變的死局,找到一個適合自己野蠻生長的套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