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單飛 最值得期待的“自媒體”?

2014/08/20 09:10      曲琳

 

一旦醫生逐漸從群體變為單打獨斗,為其設計的移動產品將迎來價值爆發。

文 | 曲琳

新浪微博粉絲數超過270萬的急診室女超人于鶯在2013年6月突然宣布,從協和醫院離職,變身為一名自由醫生;最新的消息是她已成為美中宜和醫療集團綜合門診中心CEO。不明真相者難免產生疑問:難道醫生也能單飛?

在她之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于2012年單飛成功,開始在和睦家與上海沃德醫療自由執醫。他一直在籌劃創辦一個類似于醫生經紀人平臺的“醫生集團”,把自由醫生聯合起來,共同行醫。

醫生單飛,不僅是話題也是趨勢。2009年衛生部下發《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一個醫生可以同時選擇三個執業點,以北京為例,2014年初重新鼓勵“探索醫生自主創業,允許在職醫生開辦私人診所”,已有超過1000名醫生辦理了多點執業手續。實際上,全球90%的國家都已大面積推行醫生自由執業,且這些國家50%的診所均為私人診所,大范圍聘請自由醫生簽約行醫。

而我們關注的是,醫生單打獨斗之后,提供給醫生群體的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價值將被激活:一方面,醫院將成為一個可進行手術等深度治療的場所,空中診療、醫患溝通等環節將有望在手機上實現;另一方面,一旦醫生擺脫了醫院的束縛,同行之間也需要更多的學術交流與信息溝通。

中國目前共有260萬注冊醫生,這是一個擁有極大話語權的垂直群體。在人們逐漸對健康手環呈現審美疲勞的今天,不得不承認,醫療領域最大的驅動力來自醫生。他們的參與,將使很多醫療與健康產品的價值持續發酵。

案例

求醫與長期醫患交流

春雨

從簡單的自診和問診,過渡到5.0版本的“空中醫院”,類似于一個提供給醫生的淘寶網。支持醫生銷售自己的系列產品,如化驗單解讀、加號服務、為用戶制定的個性化健康方案等,也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元化方式提供問診服務,甚至讓用戶擁有自己的私人醫生。目前累計有2200萬用戶,超過20000名來自全國二甲、三甲醫院執業醫生。

ZocDoc

在2014年6月的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1.526億美元,估值為16億美元。但它并非是典型的“空中醫院”模式,而更像是一個提供就近預約醫生功能的O2O服務商。它擁有一份全美在線醫生名冊,醫生要想加入ZocDoc需要交納費用。

5U家庭醫生

引入私人家庭醫生概念,采取付費模式。每個用戶通過邀請成為注冊會員后,都會簽約一位正規醫院的在職醫生作為專屬家庭醫生,為自己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詢與預約就醫等一站式服務。

鄰家醫生

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未來將推出的App進行特定病患的術前方案制定與術后溝通活動,但不負責對疾病的診斷。組織了專業的明星??漆t師團隊,目前主要提供針對靜脈曲張、疝氣等癥狀的??品?。

好大夫在線

創立于2006年,擁有國內較完善的醫院、醫生信息查詢中心,可進行醫患咨詢、門診預約等服務。

醫生間的社交與協作

Doximity

估值為6.5億美元,目標是成為醫生圈子里的LinkedIn。擁有一套加密的電子傳真系統,可以把有關病人病歷的傳真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發送到醫生的移動設備上。

卓健科技

擁有兩個版本:醫生版,已經為30余家醫院提供了定制化協作工具,相當于醫院的“朋友圈”,可讓醫院醫護人員通過手機協同辦公,以浙江大學第一醫院為例,其擁有的有4800位醫護人員中,已有3400位安裝了卓健的產品;用戶版,將醫院的全流程業務搬到手機上,實現智能導診和健康指導。

QuantiaMD

同樣希望成為醫生的LinkedIn,而且允許任何人制作并在審核后發布醫療短視頻。這個功能背后的理念是讓醫學院的畢業生、執業醫生通過具體的醫療案例、臨床案例提高診斷能力。

工具類

用藥助手

為丁香園旗下產品,相當于一本移動“藥典”,目前安裝量2000余萬。丁香園創辦于2000年,是一家醫學垂直領域的媒體與學術平臺,擁有注冊醫生用戶200余萬名,其中有120余萬名醫生完成了身份驗證。

杏樹林

其產品為“病歷夾”、“醫口袋”等App。病歷夾可幫助醫生用智能手機快速方便地記錄、管理和查找病歷資料,醫口袋則包含臨床指南、藥典、檢驗手冊、醫學量表等工具。

Augmedix

Google Glass平臺上的應用開發商,能夠讓醫生在解放雙手的情況下查看病人的電子病歷、藥物說明等信息,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使用Google Glass在手術或診斷的過程中拍攝照片和錄像。

自白

醫生在平臺上開自己的診所,我們負責基建和導流

張銳:春雨天下創始人兼CEO

由執業和多點執業已經開始了,政策非常鼓勵,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全球都有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中國是比較嚴重的。城鎮人口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量1.5 位,農村是0.47位,再加上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必須釋放醫生的生產力。而方法之一就是將這個群體的職業限制解除,讓其流動起來,變得市場化。

中國民營醫院和公立數量目前達到了1∶1,相當于有了舞臺,還缺少演員。但自由執業需要經歷幾個坎兒,一方面是醫生不愿意離開公立醫院體系,另外他們走出來也很難找到患者。有營銷天分的醫生很少,即使加入民營醫院,后者自身的推廣也嚴重受制于百度。

所以春雨推出的空中醫院是一個營銷平臺。我們現在有2200萬用戶,能夠幫醫生尋找更多病人。你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醫生智力的淘寶,當然是否有可能成為天貓形式還有待商榷。醫生在上面開自己的兒科診所,我們來做基建工作,給醫生導流量。

再往后發展,線上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我認為醫生與患者“線上溝通,線下開刀”的模式會是主流。當然,線上很難完全替代線下,但是它可以降低線下就醫的壓力。在逐步信息化之后,至少你去一趟醫院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以前會不一樣。

我一直認為醫療領域是有天然的O2O屬性的,所謂的“診療”,“診”的元素可以放到線上,“療”放到線下。以前醫療行業不談O2O是因為醫療體系發育不成熟。春雨的基因是一家科技公司,目標是用機器的方法取代人工智能,解決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如上所述都是我們作為科技公司能夠實現的手段。這個產業的一些東西正在被顛覆。我相信在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產業鏈和資本會朝一個效率更高、成本更小的方向流動。

 

比起空中醫院,我更青睞為醫院導流

尉建鋒:卓健科技創始人,浙江大學第一醫院醫生

健目前已經幫30多家醫院定制了移動端產品,分為醫生版——而不是醫院版——和病人版。其實我最終的目的是滿足醫生的需求,讓這些醫院的醫生成為我的用戶。

以英國和美國為例,醫院只是個行醫場所。去年我去英國考察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有9萬多名簽約醫生,還擁有保險公司等商業機構),發現由于醫生跳槽到其他醫院也可以帶走患者,所以醫院對醫生的態度非常好,甚至比對病人還好。英國每年為醫院撥款,病人增加,款項也跟著增加,病人減少后給醫院的資金也會萎縮。而美國的特點是擁有號稱全球最慷慨的保險制度,美國所有的醫生都要通過醫生聯會來購買保險;如果有醫療事故,保險公司會負責賠付。

圍繞著醫生的互聯網產品會很有意義。例如有時我在手術室等待手術需要幾個小時,沒辦法出來,有的病人得在外面等我半天;如果通過移動產品告知我,我可以立刻回復給病人。我們醫院有護士專門負責對腎移植后需要做腹膜透析的病人做“客服”,8位護士負責1000個病人,每位病人每月要打4通電話;如果信息化得當,將減少很多溝通成本。

但是對空中問診的未來我表示質疑。一旦出現問題怎樣賠付?比起空中問診,我更希望成為ZocDoc,為就近的醫院導流量。我現在為醫院的定制是有布局的,浙江省每個地級市都會挑選一家大醫院來合作,我希望卓健今后能形成ZocDoc那種就近推薦的能力。不過ZocDoc能夠向醫生收費,因為在美國它對醫生和醫院的價值很大,門診的人比較少,門診費用還很貴;中國的門診則是絡繹不絕。我的夢想可能會實現得比較慢,但是至少我要去嘗試,因為這樣的產品是不可能直接橫空出世的。

最后我要提一下,醫生自由執業雖然是趨勢,但是存在很大的爭議。醫生的考核機制都在公立醫院,如果跳出來執業,即使是到民營醫院,職稱是無法繼續提升的。除非你已經成了名醫,否則哪個醫生敢和院長叫板呢?

移動醫療的重點不是獲取新患者而是CRM

李天天:丁香園創始人

一直認為醫療領域的最核心是醫生,只不過大多數醫生在公立醫院呆得太久,沒有品牌意識和服務意識。

醫生是否可以在手機上行醫?這個概念很好,但是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待第一次診治的新病人。我曾經試過以醫生的身份在一些移動平臺上注冊,有用戶直接就問,自己頭疼是什么病,你問他是鈍痛還是刺痛他都聽不懂。這種溝通在線下3?5分鐘就能完成,手機上花費時間反而更長。針對母嬰、皮膚、口腔、眼科、整形等小的科室可以接受移動問詢,因為涉及到的病癥比較固定。大一些的內科、腫瘤科、外科是完全不適合的。

移動問診最終集合了很多低質量問答,更像是健康咨詢,所以數據價值也沒有那么大。Google嘗試通過大數據來預測流感之后,自認為不太靠譜,最終Google創始人說做醫療是一個 Painful Business(令人痛苦的生意),還強調Google不會變成一家醫療健康公司。

針對老患者的醫患管理我很看好,因為移動醫療的重點不是獲取新患者而是CRM,需要長期、穩定的溝通??梢酝ㄟ^異步的方法,例如留言等,與自己的主治醫生建立長期聯系。

另一個我認為可持續的產品是醫生之間基于學術內容的互動,因為醫生群體是有一定的學習追求的。醫生對移動的適應程度非???,丁香園的移動端產品類似于醫學領域的新聞客戶端,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專業屬性訂閱不同的??菩畔?。一些頻道的移動流量已經超過了PC端。

這個領域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它存在“圍墻內”和“圍墻外”的問題——這里的圍墻指的是醫院體系。圍墻外的人拿不到醫院的數據,因為這個行業高度管制,醫院的數據只能在醫院里看。醫院并不是自由的經濟實體。

上面提到的醫患溝通產品,我們正打算嘗試。但我不認為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這個行業足夠地慢,今年啟動和明年啟動沒太大區別,完全不像電商或游戲,現在做和兩個月之后做有不同的效果。

點評

照搬美國的模式很危險

張強:“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自由執業醫生

國移動醫療的大部分模式都是模仿國外的,我認為其中一些在中國很難走下去,能夠得到融資不代表能成功。美國有個ZocDoc,能幫你找到附近最好的醫生,其實它幫你找的是社區醫院。在中國目前沒有這么多社區醫院,輕咨詢類產品的管理風險又非常大,如果一個病例出了問題,之前積累的優秀案例就都沒有意義了,而且你如何把控平臺上那些醫生的質量?況且還是由互聯網人去把控醫生,就更難了。

醫療是很特殊的行業,沒有在急診室待過的人不會知道,醫院里僅僅一個晚上就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還有,循證醫學需要積累樣本和案例,要足夠嚴謹,行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視觸叩聽,遠程視頻也沒法解決這些問題。業外人士想到的產品模式只會讓不懂醫療的投資人感到興奮。

而且醫生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群體,例如你同時咨詢三位行業專家,最后會給你三個意見,你聽誰的?醫生的學習和發展道路決定了他們是意見完全獨立的個體。中國的醫生分為不同階層,水平不一,每個階層的需求都不同,而美國的醫生水平比較平均,如果照搬美國的模式很危險。

當然,還是有一些機會存在的。例如“鄰家醫生”是我作為股東的產品,病人要經過正規的診斷之后再來使用這款產品。我還投資了一家公司,做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

另外,好大夫、丁香園這類起步很早的產品對這個行業也有一些貢獻,互聯網的發展會推動醫生的品牌塑造,積累到一定程度,醫生完全可以脫離醫院的束縛。

醫生社交及招聘也會成為硬需求

劉二海: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014 年7月22日,北京市衛計委發布了《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文件中指出從8月起北京醫師多點執業放寬三大限制:不再需要單位審批,執業地點數量不設上限,管理層人員也可多點執業。我們能看到,這是對2011年《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的修訂。原來的規定中,取得本單位的書面同意是必要條件之一,且多點執業的醫療機構不能超過3個。

如果這是改革的方向,長期看,醫生將成為“自由人”,整個醫療行業也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民營醫院與國有醫院相比,最大的弱勢是缺乏高水平的醫生。如果能夠放開醫生多點執業,則可以極大緩解民營醫院的醫生來源。很可能民營醫院會成為中國醫院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且家庭醫生有望成為可能,也許會從較高端做起。每個家庭有一個私人醫生(往往是全科大夫)對家庭的健康提供咨詢、預約、就醫、轉診的服務。

醫生社交及招聘也會成為硬需求,必然會有大量人才要流動的需求。醫生的社交網站,類似LinkedIn的QuantiaMD就很可能有機會。

此外還有網絡醫院,醫生預約可以通過網上來進行,只要醫院與相應的醫生有合約,根據合約的情況就可安排相應的醫生來看病,如“鄰家醫生”就是網絡醫院的雛形。而且,醫生、醫院的IT需求會提高,例如ZocDoc既是網上預約系統,也提供醫生加入數據庫進而獲得潛在患者的服務。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