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給全世界青年才俊帶來了無限的創意和創業空間。荷蘭的一名背包客男青年,計劃以“數字漂泊者”的身份,在周游世界的12個月旅途中,開發出12個科技產品,開辦12家公司。目前,他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
此人名叫萊沃斯(PieterLevels),今年28歲,荷蘭人,職業是程序員、設計師、創業者,目前的身份是在各國旅行的“數字漂泊者”。萊沃斯希望能夠以令人眼前一亮的互聯網產品,獲取用戶的心。
比如說,GIF動畫是時下的熱門,網絡上的精彩動畫不計其數,有的描述的就是網民身邊的精彩一瞬。如果沒看夠,希望永久保存,怎么辦?
萊沃斯已經開辦了一家Gifbook的公司,并推出同名應用??梢詫⒕实腉IF動畫,打印成書,即使離開電腦也能欣賞,目前三本動畫書的售價僅為25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元)。
Gifbook只是萊沃斯宏大創業計劃的一部分,他計劃在12個月的時間里,開發12個互聯網產品,開辦12家科技公司。目前,萊沃斯已經成功開發了四個產品,相當于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
萊沃斯的另外一個產品,叫做“播放收件箱”(Play MyInbox)。用戶在和好友收發郵件時,會提到喜愛的音樂。萊沃斯的產品,可以對用戶的郵箱進行掃描,將音樂整理出來,形成一個可以播放的播放列表。
另外一個應用,名叫“趕緊完成它”(Go Fucking DoIt)。其實是一款個人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的工具。有意思的是,如果網民無法完成設定的目標,可能需要向萊沃斯支付現金,作為自我懲罰。
Gifbook計劃在本月底正式上線,這將是萊沃斯本人的第五個產品,即第五家新公司。
背包客創業
對于所有人來說,一個月發布一個產品,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萊沃斯本人,將這個挑戰的難度再度拔高。
他所有的開發和創業,都是在獨自一人環游世界的過程中完成。萊沃斯沒有固定的通信地址,他的工作地點就是咖啡廳或是可以共享辦公的場所。
另外,萊沃斯所有的“公司”,其實都是他自己的一人公司。目前,他正在菲律賓旅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萊沃斯表示:“我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我是個控制狂。”
對于萊沃斯這樣的創業者,外界的看法也許見仁見智,這也反映著時下科技業者在社會中的矛盾形象。
一方面,萊沃斯能夠自我激發潛力,擁有宏大的企圖心,聰明智慧,在無需外界投資的情況下,也能夠開發出這些科技產品。
不過在另外一些人看來,萊沃斯正是那樣一種科技極客,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開發一些滿足少數發燒友功能需求的產品,完全看不到現實社會的更大問題,比如氣候暖化和貧富不均。
萊沃斯成了一個“數字漂泊者”,他離開了歐洲,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開發產品,也有人會質疑,萊沃斯故意到新興市場國家開發產品,可能是要利用當地的貧窮,為自己謀利。
小試牛刀
在這個“12個月創辦12家公司”的計劃之前,萊沃斯已經有過創業的經歷。
五年前,萊沃斯就讀于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他把自己的電子音樂混音作品上傳到了YouTube網站上,這一頻道獲得了網民的關注,很快有一些DJ和他聯系,希望把他們的混音作品,也上傳到這個頻道上。
2012年,萊沃斯大學畢業,而此時他已經從YouTube的電子音樂頻道,獲得了豐厚的廣告分成收入,足以養活自己。
不過,萊沃斯不喜歡依附于其他公司(比如YouTube),他希望自己創建更偉大的事業。此時,萊沃斯也厭倦了在家鄉的生活,有一個朋友告訴他,依靠互聯網和電腦,他可以隨時隨地工作,于是,萊沃斯開始周游世界。
2013年4月,萊沃斯變賣了所有的個人財產,預訂了飛往泰國的機票,開始了自己的“背包客”創業生涯。
萊沃斯表示,在每一個項目上,他投入全部的精力,等到產品完美之后,再進入下一個項目,“每一個產品發布時是我最驚恐的時候。”
隨后,萊沃斯把最初當玩笑的“12個月創辦12家公司”當了真,并且加緊開發產品。今年三月份,他的第一個產品“播放收件箱”正式發布。
數字漂泊者
萊沃斯屬于“數字漂泊者”的一員,這些人環游世界,根據簽證允許在各國停留一定時間,與此同時,他們也為美國的公司工作,或是運營自己的互聯網公司。
“數字漂泊”或“數字流浪”的浪潮,來自于作家菲利斯(TimFerris)和他的作品《每周工作四小時》。這位作家鼓勵西方人辭去工作,開創互聯網公司,到海外國家生活,在這些地方,美元和歐元也將擁有更大的購買力。許多人聽取了菲利斯的建議。
根據美聯社之前的一個報道,美國53%的大學畢業生,要么沒有工作,要么從事的是不要求大學學歷的工作。許多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另外,全球的年輕人,都希望能夠在西方國家扎根,西方國家一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因此急劇上漲。
這樣,一些西方國家的年輕人,開始在海外國家的城市生活,這里房租等生活成本更低。
西方青年這樣的舉動,也引發了一些質疑。比如知名博客DuffMcDuffee批評作家菲利斯的主張,他認為,在海外旅行或是希望生活成本更低,沒有什么錯,但是這些西方青年,應該考慮背后更嚴重的問題,“利用海外國家便宜的勞動力和匯率差異,可能有殖民主義色彩。”
良莠不齊
AmaritCharoenphan在泰國曼谷,創辦了共享辦公場所企業HUBBA。據悉,他一半的租客,是西方的數字漂泊者。不過他認為,這些一邊旅行一邊創業的創業者,對當地的經濟作出了貢獻。另外,他們也在推動曼谷的科技創業氛圍。
他說:“他們(數字漂泊者)擁有成為公司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的技術、意志和資源。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們能夠賺錢。”
不過,Charoenphan也指出,一些數字漂泊者(尤其是受到菲利斯影響的人),他們從事的業務并不合法。一些人從事的是傳銷欺詐,或是兜售如何一夜暴富的數字書。
萊沃斯表示,他曾遇到許多和自己類似的數字漂泊者,這些人的境況越來越好。
比如實時翻譯服務Babelverse、鏈接分享服務Buffer都是由數字漂泊者開發創辦,另外許多旅行者也以自由設計師、自由程序員的身份從事工作。
產品思維
萊沃斯開發的這些產品。到底有多少價值?這是一個問題。嚴格來說,萊沃斯并不會真正注冊12家公司來運營12個產品。
根據科技行業領域的術語,萊沃斯開發的產品,稱之為“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products),它帶有開發者期望的最重要的創意功能,但功能不復雜,可以快速投放市場,試探消費者的興趣,吸收反饋。
不過,作為20多歲的年輕人,萊沃斯開發的原型產品,似乎只能滿足和他類似的年輕極客的功能需求。外界看到的,可能是林林總總,但是實用價值并不大的應用產品,尤其是諸如“洗衣行業的Uber”之類。
萊沃斯另外一個產品是NomadList,相當于一個排行榜,列出了全世界適合工作一個月的最便宜的城市。這也是為和他類似的年輕人服務的。
很難想像,萊沃斯這樣的產品開發和創業思維,能夠誕生出下一個通用電氣公司,更不要說解決氣候暖化、饑餓、貧窮等世界性難題。
不過對于萊沃斯來說,這就是學習和試驗的過程。他的這種模式也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趕緊完成它”這個應用,已經有投資者希望收購。
另外,提供最便宜城市的NomadList,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是盈利的。而他在產品發布之前,從未考慮過盈利模式。產品發布之后,他發現,一些人希望在該網站上發布一些招聘廣告。
萊沃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夠開發出更有影響力的產品,而他的旅行經歷,也會幫助后續的項目創意,“你總需要從一個地方起步,我希望能夠開發更有意義的產品,能對世界產生更有意義的影響,不過我目前首先必須能夠支付我的房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