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說了,不投美國沒有的模式。
“別跟我說創新,互聯網哪個模式不是美國人發明的?門戶?博客?微博?輕博客?BBS?SNS?中國的亞馬遜、中國的谷歌、中國的遞客、中國的非死不可……中國人只具有微創新能力。”
可憐她們的信息篩選模式真的是美國還沒有的,歐洲也沒有,非洲也沒有。所以,誰也看不懂,她們走了很多家風投,處處碰壁。
“師妹,要是能融到資,趕緊卷錢跑吧。”一個名聲如雷貫耳的VC教父,看完她們的模式后在郵件里這樣回復。原本滿懷希望的老盧,看著回信心跳加速,滿臉通紅,十根指頭在鍵盤上狂飛:“美國沒有的你就看不懂,算什么互聯網教父!”“對不起,跟你開個玩笑。”畢竟是師兄,不和她一般見識,飛香港前請她過去談一談。收到短信時,老盧正抱著剛剛過世的小狗奔往郊外下葬,她沒有掉轉車頭,心知肚明人家就是客氣一下。
美國還沒有,美國不應該沒有,美國為什么還沒有?美國一定有人在研究信息篩選問題,等著瞧吧,美國人加油!
終于,她們看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報道,美國人終于有人在做了!還是那個博客、Twitter的發明人Williams。他可算是Web2.0的教父,正是他發明的模式,將互聯網帶進了人人是作者的時代,并把它發展到了極致。但是,報道中介紹說,他看著洶涌產生的碎片內容說,人類的閱讀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老盧和老尹覺得這美國老哥太帥了!就像孔老夫子站在大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墒撬齻冊僮屑氁豢?,又有點傻,怎么他還停留在個人收藏夾的階段?那是她們兩年前曾經試過并已拋棄的模式。難道我們判斷錯啦?她們自問。再等等看吧,人家還在內測,看來也還不確定。
再后來得到的消息是,人家認識到,互聯網才20年,應該向有著400年歷史的傳統媒體學習,于是,從傳統媒體挖了個大佬加盟。
嗯,他們快找到路了。老盧認為,Williams 出身IT,只有處理信息的概念,沒有處理人的意識。而她們在項目開始一年后就認識到,所謂精品是相對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先要處理人,才能處理信息。這也沒什么神秘,就是傳統媒體中的“定位”。那個加盟的傳媒大佬,一定會幫助他們很快找到這條路。
今天這些已經無所謂了,她們不再關心美國有沒有,不再懷疑自己的模式,她們的模式已經被市場證明成功,它的確能夠幫助人們將他們自己認為的精品篩選出來,人們只要來到她們這里,就會被內容的高質量吸引,就會被活潑潑的參與感吸引,就會一來再來。
誰說中國人不能創新?在中國,連老女人都能創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