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明:玩票投資人
●個人檔案:明治資本創始人、源灝企業顧問董事長、 萬象微影傳媒董事長
●投資領域:互聯網創業、影視文化項目
●俞文輝:職業經理型投資人
●個人檔案:VCHello創始人/CEO、 雷雨資本創始合伙人、廣東天使會執行會長
●投資領域:互聯網創業項目為主
●張謙:自由的獨立投資人
●個人檔案:凱偲達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及廣州凱偲達通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天使投資人
●投資領域:互聯網創業、時尚行業
一天跑五六個場子,忙得像個飛轉的陀螺;
多任務處理能力不能低,還要懂得在不同的圈子“混”
作為“點石成金”的造夢者,廣州這群天使投資人們真的比牛仔還要忙,一天要跑五六個社交、項目視察、行業峰會、酒會、飯局、party等場合,中間的間隔時間可能就是車程所需的時間。絕對的多任務處理能手,一年中腳不著地地在全國飛來飛去出差,見同行、見學者、創業者、公司高管等等,他們的經歷除了專業知識,有60%或以上的時間都花在維護人脈資源上,因為人是他們獲取資訊的最主要和最直接渠道。
投資圈中擴大人脈圈
在廣州大道中的圣豐索菲特酒店一樓,投資人謝利明等待出席自己投資的微電影首映禮。謝利明很瘦,穿著一身DIOR定制西裝,喜歡在重要場合拍照發朋友圈。和別的投資人不同,他很少理論,但更坦誠自己對財富的渴望,直白如“我最喜歡shopping,一購物就沒錢,沒錢我就要努力賺錢。喜歡阿瑪尼的西裝,我就想該如何得到。”他說。
微電影首映禮是他一天要跑的第一個場。在接受新快報CBD記者專訪的前一天晚上,他參加一個酒會到凌晨2點。“每天都像打了雞血,有時候很累。”他說。這就是投資人的生活:出入五星級酒店,一天跑五六個場子,坐下來就要滔滔不絕地談話。
比起上網
同行交流和人際溝通更實際
“利明飯局”是謝利明經營多年的人脈圈子。每到一個城市,他就會請當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吃飯。從2012年開始,他建了十幾個微信群,他把投資同行們按各自的投資領域分開,經常發起飯局和搶紅包等活動。
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強,精力旺盛,很依賴人脈圈子的反饋。“比起看書和上網,我覺得同行交流和人際溝通更實際。”謝利明說,他平常就是通過和專業人士、公司老總、老板等朋友溝通獲取行業資訊的。
雖然身兼公司董事長一職,但他沒有請秘書。謝利明解釋說,覺得自己手上的資源太多,請不到信任的人,而且很少有人能捉到他的思路。“要明白我思路和知道我怎么想的人很少。”謝利明說。因此,他的投資經驗和判斷都憑個人領悟和體會,并沒有成型的理性規律。
文化產業
他非??春煤透信d趣的行業
“所有的項目最終都看人,但項目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這是謝利明做到投資保本升值的唯一要義。他說,受到互聯網沖擊,傳統行業已經得不到投資人的青睞,倒是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轉型會更吸引。
文化產業是他非??春煤透信d趣的行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今后幾年一定會朝良性方向發展。”謝利明說。這也是當天他出現在圣豐索菲特酒店的原因。
像陀螺一樣轉
俞文輝走進TIT創意園里的貝塔咖啡時,從進門的右手邊一路沿著窗邊走,沿途熟絡地揮手和微笑著跟不同桌上的熟人打招呼。繞了一圈,坐到記者面前,是一副冷靜謹慎的樣子。俞文輝的語速快,頭腦清晰,曾多次接受媒體采訪的他,一坐下來便能把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
一年需看幾十個項目,一年四季乘機飛來飛去,過著幾乎腳不著地的生活,這就是俞文輝的投資人生活。他告訴記者,最深刻的一次是飛到杭州、上海,接連一個星期看項目,其間發燒打了一針又搭火車到另一個城市,忙得像一個飛速旋轉的陀螺。
他的投資一直和互聯網有關
俞文輝的投資職業路徑,最早追溯到2004年。那時他已經在金融機構開始做風險投資。3年后,他憑著經驗和進取,成為華南理工大學風險投資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2010年在俞文輝看來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一年。那一年,阿里巴巴、騰訊突然冒尖。此后的一年,他進入一家公司投資部工作,開始投網頁游戲。曾經創業做過互聯網公司的俞文輝說,他的投資一直和互聯網有關,而且一直隨著它的趨勢而變化。
同一年,他開始做個人的風險投資。2011年,那年移動互聯網蓬發,創業者爆發,他花幾百萬投了一家移動互聯網廣告公司,半年后就盈利了。
他的最愛:90后互聯網創業
俞文輝說,不止是他熱愛互聯網投資,有投資人甚至放過話:“凡不是90后的項目都不會看。”90后的頭腦靈活,生于互聯網時代,天然地就知道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因此項目都比70后、80后的項目更具創意。
曾經很依賴熟人投資的俞文輝說,他正努力不斷擴大人脈圈子,并在這些圈子中發現更好的項目。
用感性投資
當然,并非所有投資人都要天天打雞血,比如自由的投資人張謙,他告訴記者,偶爾,他會寫寫詩。作為獨立天使投資人,他比管理著基金的俞文輝輕松得多。“喜歡看項目就看,不喜歡就不看”的工作節奏讓他看起來閑適、浪漫和感性。
見面當天,在珠江新城一家咖啡館里,1973年出生的張謙穿著IZZUE的白色襯衣和7分卡其色西褲。襯衣上斑斕的色彩和字母讓他看起來活力自信,頭發吹至一邊,白色眼鏡框顯得比同齡人年輕。他一條腿蹺在另一條上,翻看時尚雜志時,會不經意呷一口咖啡。
很難從外表和談吐聯想到他讀的是理科,在法國一家通訊公司做過開發,還經營著一家科技公司。張謙說,第一個創業項目是做APP。從2011年他開始做投資人,他偏愛投資互聯網創業和時尚行業,前者賺錢快,后者是他喜愛的。
天使投資人首先是“傻瓜”
張謙說,在國外天使投資人由3F組成,即friend, family, foolish。“這些人要么是夢想家和創業者的熟人,要么就是傻瓜。”張謙認真地說,“創業初期,項目看不出好壞,有時候只是一個idea,你覺得好,就投。外行看起來,八字沒有一撇就扔錢進去,你就是傻瓜。”
創業者的素質是投資首要考慮的因素,這在投資人的眼中看來,都是毫無疑問的。但即便這樣,張謙還是強調他投資的“感性”行為。
咖啡館里主動邀請設計師創業
最近,張謙在很用心地投一個時尚品牌。他告訴新快報CBD記者,這個品牌從成立到發展,他不但是投資者,還是“推波助瀾”的人。這一切的動力,源于他與品牌設計者的偶遇。
珠江新城華穗路的星巴克,是張謙經常去的咖啡店。他和一個陌生女孩,總是按先到先得的規律,經常輪流坐一個靠窗位置。
有一次他看見這個女孩在畫衣服設計圖很漂亮,終于好奇地上前搭訕。“她告訴我她家里是做裁縫的,后來她學室內設計,參與了TIT創意園的設計。但衣服才是她的夢想,她參加了MANGO的時裝設計大賽,還給劉濤、范冰冰做過禮服。”張謙回憶說。
我想這么有才華的人,很不錯,就告訴她:你找一個懂運營的人,我們一起來做個品牌。
“當時他們沒有團隊,只有想法,但是她很專業。我就去投了。”張謙說,“從零做起,她缺助理,我幫她找了個獲設計獎的大學畢業生做助手。像帶孩子一樣,我花了很多心思,這已經不僅僅是為錢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