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黃金時代
雖然《黃金時代》的票房不是很理想,但這四個字還是很有質感。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今天你就生活在一個黃金時代。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中國領導層最近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向,這應該是一個貫穿未來十年的大方向。雖然這和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中國還有距離,但不要小看這個口號,有沒有它、講不講它、強調不強調它、執行不執行它,其實都和創業者息息相關。起碼,行政處罰要有法可依吧,法律不禁止的應該可以做了吧,私有財產要捍衛得更加理直氣壯吧,知識產權要保護得更加徹底完善吧。這些都是創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中國經濟從30多年房地產和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轉向消費和創新驅動的經濟,從審批經濟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最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又出現了諸如分享經濟、手藝經濟、社區經濟、粉絲經濟、定制經濟、數據經濟等新經濟形態,這些都為創業者提供了從多個角度顛覆既有市場格局、改變過往商業模式的可能。創業者不僅面臨著此起彼伏的增量市場,還有機會重構動輒數以萬億計的傳統產業鏈。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大背景、大場景。
第三,前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出了許多天使投資人,無論是傳統行業大佬還是BAT新貴,現在稍微有點像樣工作履歷的創業者,后面就站著無數等著放錢的天使。再往后看有一批由70后甚至80后基金經理掌舵、從上一代基金中裂變出來急于建立業績的新基金。再后面還有隨時等著投資或者收購的BAT們以及對高增長的新興產業越來越渴望的A股市場。從頭到尾幾乎是資本一條龍,只要自己牛,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錢都不是事兒。
雖然最近很多人開始談論所謂資本泡沫,但我個人認為:泡沫有,但是不大,并且只是在局部。從GDP、失業率等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總體增長仍然堅實,至少沒有進入新的衰退期的跡象;美國股市中的大盤科技股的估值水平整體也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因此即便有技術性回調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真正需要調整的可能是中國一些早期項目的估值期待。
今年六七月份的時候,投資人的普遍心態是怕錯過,因此對價格完全不敏感,一些成立還沒有一年的公司估值都喊出了兩三億美元,并且兩輪融資間隔三個月就敢翻三四倍。最近投資人的心態已經理性了許多,很多投資人都是先問價格,如果價格差距太大就寧愿不浪費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強的投資人競爭,單吊在一棵投資人的樹上,這個投資人會有很大的動力拖延交割的時間。作為投行,我們在今天這個市場環境下對創業者最大的價值就是通過制造投資人的競爭確保“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動作”。
即便短期內有一輪局部的調整,調整過后還會有新的高潮。在顛覆既有產業格局的巨大想象空間面前,投資人很難長期保持百分之百的冷靜。中國創業者最幸運的地方,就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人口足夠多、市場足夠大、很多傳統行業效率又足夠低下的市場,因此他們可以按摩出來的想象空間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市場中的創業者都不具備的。
盯著路,而不是競爭對手
今天的資本市場格局和十年前相比發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深刻的變化。
以前中國公司去美國上市,必須要去紐約、波士頓、倫敦等國際資本密集地路演拜碼頭,今天如果你融資金額不是特別大,北京、上海、頂多加上香港、新加坡,一圈下來基本搞定。以前很多中國公司IPO的募資額(無論美股還是A股)也就不到1億美元,今天很多私募股權融資動不動就是幾億美元。以前中國沒有行業大佬,創業者融資只能找VC,現在幾千萬美元融資額的交易,可能幾個行業大佬個人摻乎一把,一周之內就結束了。以前沒有眾籌平臺,未來只要監管允許,幾個億人民幣的融資在眾籌平臺上可能兩天就能募集完成。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早期私募融資交易的去中介化是一個大趨勢。美國的投行在互聯網公司并購中都快沒什么事可做了,更不用說互聯網公司的早期融資了。今天我們大家還能舒舒服服地做一些早期項目賺到錢,但這個市場窗口不會永遠存在。如果我們滿足于這樣一個現狀,不去未雨綢繆,不去深入研究行業,不去鉆研那些真正比較復雜的晚期大額私募融資、并購投資、產業整合或者A股重組交易里面的技術細節,我們就無法形成投行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我們關注的很多新商業模式都和產業鏈重構這個主題有關,都是用新的平臺或者取代過去分散的中介,或者讓這些分散的中介在這個新平臺上更高效地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中一些原來不可或缺的環節會被邊緣化,甚至徹底消亡。我們自己也一樣,金融服務的產業鏈未來也一定會被重構。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已經不再像前些年那樣關注競爭對手在做什么。每家公司的基因不同,走的路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市場快速變革迭代的過程中,我們未來的競爭對手是誰都可能會發生變化。
因此,盯著路永遠比盯著競爭對手重要。如果你堅守在一個舊陣地上,哪怕你通過所有的調整和努力做到行業最好,但整個風向變了,陣地轉移了,你堅守得再頑強也是明日黃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