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最后長不大,不是肢體沒長大,而是頭沒長大。
今年是UC團隊創業的第十個年頭。復盤一家創業公司的成長有兩個角度,一是從業務的角度,二是從人的角度。業務的角度,媒體上各種分析已經很多了,今天我就說說人的問題供今后的創業者參考。
松下幸之助說過,“十個人的時候,你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一百人的時候,站在隊伍的中間;一千人的時候,你走在隊伍后面;一萬人的時候,你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了”,很形象地描述了管理者的挑戰會隨著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的特點。
要hold住挑戰,首先創業要選對合伙人,就像網友喜歡說的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此外還要注意補充合伙人。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被何小鵬和梁捷招攬加入創業團隊的。實際上UC團隊還有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是2007年底我們的第四位合伙人朱順炎的加入。當時投資人有異議,為此我在董事會這么多年第一次紅了臉。
回過頭看,事實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這件事至少產生了兩個深遠的影響:一是朱順炎在UC的市場和渠道拓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二是我和順炎先后融合成功,使得UC這個團隊在整合心態上越來越開放。
很多公司最后長不大,不是肢體沒長大,而是頭沒長大。早期是那幾個人,后來還是那幾個,這樣的公司是做不大的。UC發展到現在有十個高管,就是源于大家對一個信念有共識:新的合伙人會帶來收益。
我們對合伙人有幾個要求,首先必須在特定的專業方向上是專家,其次在團隊中能夠保持簡單直接的溝通,而不是像機關那樣天天揣摩上意,最后是說到做到,為公司創造價值,即專業能力、文化透明再加上業績。
選擇是雙向的。反過來,我們能提供給合伙人什么?對創業公司來說,每一個今天的高帥富都是從屌絲一路走過來的,創業初期我們能分享的只有未來。當年喬布斯游說百事高管加入蘋果:你是留下賣糖水,還是跟我去改變世界?
我們發展合伙人,使勁忽悠也是有的,當然沒有喬幫主這么戲劇,但絕不是憑空畫大餅。我們會向潛在合伙人展示未來的可行性。同行一伸手,就知有沒有。我們的團隊、文化,構成了這種可行性最重要的方面。
阿里是把合伙人文化發展到極致的一家公司。阿里的合伙人隊伍也在不斷吸收新生力量。今天阿里的27名合伙人中,創始人、與公司共同成長的經理人和專業人員形成了一個相對均衡的比例。這也是UC最終選擇阿里的重要原因。馬云和阿里愿意用合伙人心態來對待整個UC的團隊,整合后其實阿里集團會支持我們繼續實現夢想,因為我們已經共享了彼此的夢想。
合伙人加入進來,要獨當一面。合伙人作為領導者的角色,我總結是“三好學生”:首先干得好,帶著整個業務往前走,所有人跟著你能成事;其次要想得好,你的預判大家能認可,事實也印證你想得對;最后要講得好,關鍵在于對自己講的內容要有信心。
以我自己為例,也像松下那段話講的,創業者伴隨企業成長,要不斷提升自己,轉換位置和角色。
總之,在企業的不同階段,領導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小公司的領導者就是標兵,跑市場、談合作,親力親為,一定要是業務上做得最好的。中等規模時像放風箏,有時該松線,有時該收線,有時自己需要下到一線,有時必須退居二線。而到規模很大時,老祖宗說得很玄妙:“治大國如烹小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