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北京亦莊舉行的2014 CVW﹒ 產業互聯網大會上,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丁健和亞信集團CTO金亞東進行了“產業互聯網三人談”,聊到了互聯網對產業的改變,以及產業互聯網的技術模型和商業路徑。
在現場,丁健提出了獨創性的“支解理論”,認為“互聯網正在支解傳統產業,未來每個傳統產業領域都會因為互聯網的變革而出現一到兩家大的平臺公司,現在的競爭剛剛開始,誰成為剩下的大平臺仍是未知數。”“支解理論”一瞬間成為熱門的話題。那么,具體如何理解“支解理論”,以及背后隱藏的產業變革和機遇呢?
丁健認為,現在的企業是一個一個的人,腦袋、胳膊、手、所有的東西都在,在產業互聯網里面,當平臺出現的時候,企業會逐步發現手沒有了,不需要了,腳沒有了,不需要了,慢慢身體沒有了,不需要了。最后一個核心的東西是什么?可能就剩下大腦。
這也正是因為新的技術和要素的加入,對工業社會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打破和重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新技術結合到產業,帶來產業流程和鏈條的重構,一些流程和鏈條被更有效地分解出來,比如物流、設計、客服,甚至是企業的人員管理、會議等流程,也都可能實現被社會化。與此同時,數據/信息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企業通過數據/信息引導決策、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數據擁有和處理的能力成為企業核心能力,企業開始形成基于數據處理能力的新的大腦。
丁健指出:“以數據為核心的企業架構剛剛開始。過去ERP非常重要。電信行業過去用了很多的軟件架構叫BSS ,未來所有的企業都需要EBSS,就是企業級的運營支撐系統。這個運營支撐系統就是解決企業知道客戶在什么地方,用了你的產品用了多長時間?用的滿意度怎樣?大家對你這個產品的評估怎樣?我認為未來十年、二十年所有的企業應該具有EBSS功能,就像人有智商一樣,企業也有智商。這個智商的核心就是對于數據、對于客戶行為的掌握和理解。”
如此這樣,通過產業互聯網就完成了企業從內部支解,企業在外部還要進行更高層次平臺的重構。因為,根據互聯網“贏家通吃”的規則,往往是最后“每個行業就剩一到兩個平臺,甚至這個平臺是全球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站到更高的維度,站到產業生態,站到社會價值和需求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產品和定位。這樣基于網絡鏈接和數據大腦,也就開始了從企業生產到社會生產,從相對封閉的企業-客戶的世界,到更加廣泛和普遍合作的生態環境的升維。在這個新的維度里,用戶既是消費者也可以是生產者;企業關系可以既是上游也是下游,既是競爭者又有合作關系;企業人員可以既是員工,又是合伙人。這個維度上關注的是獨特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鏈接,資源吸引的能力以及平臺生態的營造等核心價值。
根據他投的(滴滴打車)的例子,丁健說:“這個平臺就是把全中國的出租行業都放在下面,其他的出租車沒有在這個平臺下怎樣活?平臺效應,就是未來互聯網要支解所有產業。連餐廳這樣的行業都已經被完全的支解掉了。例如養牛,通過類似平臺可以跟最終消費者直接溝通,你想要哪塊肉,哪塊肉就可以直接到消費者的餐桌上,因為平臺的力量,這種個性化是可以做到的,這就導致中間的企業已經沒有生存價值。”
所以按照丁健的理論,這個新生態就是平臺化,通過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對稱和去中介化以及“贏家通吃”,巨型平臺將負責連接小微企業和最終的用戶。這樣一個平臺的出現,還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和創業的進入門檻,比如微信和類似易道用車、河貍家這樣的應用正在做的,當平臺性的企業出現的時候,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全新的機會。
“我們在被支解的時候其實是在涅磐。到底你適合做小微的大腦還是做巨大平臺的那只手,每家都要想。但是你不要想著手不能丟,腦袋不能丟,你一定要支解自己然后再定位。你這個產品就是獨一無二,最后產品服務是最核心的東西,這個價值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取代。”丁健說。
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社交和智能終端這些技術共同創造的平臺,從企業計算到社會計算,提供的是一個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操作系統。按照亞信集團CTO金亞東的看法,這樣一個操作系統應該具有“開放平臺、適時觸發服務的能力,提供互聯網生產工具,降低進入者的門檻。”數據成為平臺的核心資產,數據驅動成為方向。通過平臺連接企業和企業,人和人,各種的資源,即便是時間、能力等都可能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分享和變現。這也正是產業互聯網未來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正如田溯寧和金亞東一直強調的,這個平臺必須要具備服務質量和信譽保證。也就是說的產業互聯網在傳統互聯網的基礎上,必須還要加QOS質量保證和SLA等級服務。
這種平臺化帶來的,還有企業的小型化、創業化,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更加扁平化和靈活。這種情況下,還可能改變財富分配的方式,正如丁健最后所說的:“財富未來不是向投機者轉移,不是向土豪轉移,而是向聰明人和勤奮者。通過大平臺,財富會向這種創業、有激情的人身上更快的轉移,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正能量地向前進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