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人待見的VC:只投行業前三

2015/02/04 14:53     

最近在看美劇《硅谷》(SILICON VALLEY),剛看了兩集就發現了大量吐槽(極客)、Nerd(書呆子,編碼仔)、Bookworm(書呆子)、宅男的槽點。但有意思的有個投資人的角色十分鮮明,在TED演講推崇的否定大學教育,推崇退學創業。但當真的跟初次創業者溝通時,嚴格要求商業計劃書、財務計劃等;遇到創業者資金鏈危機時,投資人用漢堡王的漢堡和芝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之就是不談正事。

找了下背景資料,發現這部劇中的天使投資人Peter Gregory,是按照硅谷傳奇投資人Peter Thiel事跡和個性塑造的。他是“Paypal黑幫”的帶頭大哥,Paypal賣給Ebay后賺了5500萬美元以后,曾投資Facebook、Spotify和Yammer,但從劇集里面看他本人的個性十分自我為中心,在劇里面曾被一個老教授當面斥責“法西斯主義”。

看到這里,聯想到國內的創業者經常抱怨的投資人。這兩天獲得1億美元融資的洋碼頭曝光了其內部郵件,創始人曾碧波痛斥投資圈曾經對洋碼頭的不認可,其中不乏晨興資本、經緯創投等知名VC,曾碧波稱“找過阿里巴巴投資戰略部和貨代公司APEX,被復制了商業模式和貝海的物流模式。”

創業者和VC的關系一直是種微妙的情感糾葛的狀態,早幾年的時候,很多投資人喜歡形容跟創業者是看“感覺”,如果沒有企業規模也可以看創業者靠不靠譜,是一種“談戀愛”的關系,融資就是走入“婚姻殿堂”。這兩年二者的關系似乎更加直接,類似于相親:大家坐下來直接談的是商業模式,企業規模和財務狀況,是否趕上了這一波行業浪潮;曾有段時間,也有些VC甚至FOF會很直白的說:“我們就投行業前三名!”

而創業者對投資人的態度也開始明顯有所區分,除了大家愉快合作的,許多融資未果的創業者,對投資人由粉轉黑。認為“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最典型的例子阿里巴巴上市時路演曾經對美國投資人說的話:“15年前來美國要2百萬,被30家VC拒了。我今天又來了,要2百億。”也曾有VC稱,在創業酒會被之前曾遇到的創業者冷眼相待,因為之前雙方沒有談成合作。

另一種是雙方合作后,創業者吐槽投資人干預過多,例如“天使投資人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干涉企業運營,或者因為企業經營問題等造成的矛盾,雙方反目一拍兩散。即便是已經完成上市的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也曾經說過“投資人都是趁火打劫的人,都是騙子”。

為什么投資人的錢沒有想象中那么好拿?因為大多數VC都是作為GP管理LP的資金,他們同樣需要對投資回報負責。紅杉資本中國合伙人沈南鵬曾經說過“投資者的榮耀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與相對成熟的中晚期投資相比,早期階段的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博弈關系,早期項目投資的回報更高,相對應風險更大。Kauffman Foundation 對于天使投資行業進行過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想要獲得年收益率在30%以上的投資回報,至少需要在一個打包的投資方案中進行15到20次的投資。

行業內對早期投資人的評價是“體力活”,可能一天24小時都在看項目和已投公司里。在觀察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的同時,需要有判斷產業技術、商業運營、團隊管理等經驗,有可能從投資一家早期項目到扶植上市走過5-7年的時間,投入更多精力。以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為例,他曾在啟明創投主導投資小米、凡客等投資,與雷軍、黎萬強都是多年老友,如今加入GGV,他仍在從事小米生態鏈方面的投資,包括智能硬件,以及小米的順為資本生態鏈中的公司。而早期創業者需要的也不僅僅是資金,更需要在其他鏈條上獲得經驗支持。

所以投融資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創業成功本身會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而投資人更加理性,或許投資人與創業者在祈望創業成功的同時,需要更加冷靜的對彼此進行綜合評估。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