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醫療的發展,各路資本蜂擁而入,意圖再次制造下一個互聯網熱潮。但是,醫療本質還是醫生的服務。因此,大部分創業公司在獲得了資金的注入后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圈醫生資源上。目前階段,各家公司比拼的是自己醫生的數量和質量,希望向市場傳遞自己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以此來吸引用戶和投資人。
平心而論,中國互聯網醫療遠未到爆發的階段,核心原因是缺乏政策和市場的推動。當整個市場沒有足夠動力的時候,依靠資金的強力推動只能是加速整個市場的扭曲,而不是讓市場去水到渠成的發展。不過,中國醫改已經進入關鍵時刻,市場改革的也到了轉折的時刻。一旦政策的閘門打開,整個市場將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所以,現在資金大舉進入更多的意圖只能是提前布局,以期在經過數年的煎熬之后真正獲得市場。
在中短期內,互聯網醫療的創業公司將面臨較為殘酷的競爭,很多公司很難熬過前三年。殘酷的競爭不是來自同業之間,而是外部市場的擠壓。因為政策的不明確和市場的認可度低,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將更多的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游戲。而在這場游戲中,誰能真正的做好服務誰就將勝出。所以,醫生資源確實是最關鍵但也是最困難的一環。
中國的醫療服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巨無霸的公立醫院控制了大部分資源和擁有了超過一半以上的用戶。而其他的小醫院和基層醫療則長期面臨吃不飽的狀態,經常乏人問津。出現這一局面的背景較為復雜,要在短期內對其進行根本性改變也非常困難。因此,在面對這樣一個市場的時候,如何真正有效的將醫生圈進來就是很大的挑戰了。
因為業務體量巨大,在大醫院的醫生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待遇和未來晉升的空間等各方面都有較好的保證。這注定了他們只會是互聯網醫療的輕度參與者,更多的體現在與線下的互動上,比如掛號、電話交流或少量的遠程醫療服務。大醫院的醫生并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參與互聯網醫療,因為這并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收入。除了為自己做推廣以吸引更多的患者以外,很多醫生并不在乎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而小醫院的醫生則不同,他們積極的參與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將其視為增收的渠道。
雖然小醫院的醫生也希望利用網絡為自己打開知名度,能像大醫院的醫生那樣吸引患者,但中國的患者并不吃這一套。他們希望在網上咨詢的是名醫,因為這是他們在平時接觸不到的。但名醫主要集中在大醫院,他們在線上和線下看病的價格并沒什么太大的差距,而且在線上問診面臨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反而可能有損他們的名聲。與其在線上看病,不如在線下看,反正不愁客源。因此,名醫除了有市場推廣的需求來參與互聯網醫療以外,很難真正的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在這種用戶需求和實際供給完全錯配的前提下,很難真正的在線上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美國的醫生則因受到政策的刺激,不得不使用互聯網醫療。根據美國的平價法案,聯邦醫保對醫院和醫生的賠付不再根據次數付費,而是根據價值也即治療的效果付費。當病人在短期內再次入院率和再次就診率達到一個比例后,醫生和醫院都將受到醫保的懲罰。美國的醫生為了預防和控制病人的病情發展,紛紛采用遠程問診和遠程監控等手段。所以,作為最有效的醫療控費手段,互聯網醫療在美國獲得迅猛發展順理成章。
而反觀中國市場則看不到任何相關的刺激。中國的醫生目前主要還是依靠以藥養醫,核心還是在藥品上,而非診療本身。醫生加入互聯網醫療服務更多的是增加收入,或者是希望能將用戶最終導入線下的門診??傮w上來說,醫生都將針對C端的互聯網醫療視為推廣和營銷的手段。不過,在針對B端的業務上,互聯網醫療確實能在客觀上幫助醫院內部解決效率和溝通的問題以降低內部的成本。但是,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醫療控費的有效輔助工具,而非僅僅是粗淺的推廣和醫院內部的信息化。因此,互聯網醫療的內在核心價值與中國市場的邏輯存在著內在背離。
所以,中國的互聯網醫療要取得突飛猛進,真正的讓醫生加入進來成為網絡服務的供應方,必然要等政策上將醫療控費成為考核醫生收入的主要指標以后。但這將面臨著巨大的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