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是最早提出傳統影視公司未來將給BAT“打工”的第一人,他曾在多個場合大談互聯網對影視產業的改造。
過去一年,中國影視產業的轉變印證著他的預言,最大的幾家民營影視公司已紛紛布局互聯網業務,互聯網公司則通過大手筆投資在影視行業勢如破竹。但博納影業自身應對互聯網的策略卻一直曖昧不清,博納影業人士3月16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沒聽說公司有互聯網化的規劃。
從已經表現出的跡象來看,博納影業并不甘心為BAT“打工”,與擁抱互聯網的同行相比,博納影業更像是與互聯網企業展開了博弈。
反向操作?
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電影市場互聯網化專題研究報告2014》顯示,博納影業的互聯網程度在國內的六大民營影視公司中排名墊底,這與于冬的高調言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互聯網對影視行業的步步進逼,于冬看到電影公司僅存的優勢便是盡快把規模做大,而這也正是他推動博納影業發展的方向。
2014年,博納影業投資建設10個新的項目,投入運營4家新影院,雖然去年被稱為“博納影院歷史上工程量最大的一年”,但截至2014年底,博納影業擁有25家影院,共208塊銀幕,占全國銀幕總數不到1%。得益于4座新增影院,2014年博納影業的影院收入達到7980萬美元,比2013年增加了1830美元。
2015年博納影業將加快新影院的投運節奏,及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新建影院的速度。“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并購和重組,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塊銀幕的市場規模。”于冬說。
按照博納影業上市之初的計劃,2015年博納影業的營收結構應該為:發行占70%、影院占20%、投資和藝人經紀占10%。從2014年的成績來看,發行收入占比有較快增長,基本達到預期,影院收入雖占比下降,但占比仍在30%之上。
“互聯網企業不需要影院的放映業務,他們的市場在網絡上。”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阿里入股光線傳媒,而光線傳媒就沒有影院業務。”
對于互聯網業務,博納影業明確表示有興趣投資的只有在線票務和網絡劇,但前者仍然是為實體影院創造收入,后者則與互聯網企業所需要的產業鏈閉環相去甚遠。
主打內容牌
在去年影視同行們引進互聯網企業資金的時刻,博納影業引入的卻是并無互聯網基因的復星國際,以支持自身的影院、主題公園建設及國際業務開拓。
實際上,除了表示營銷上將與互聯網緊密合作之外,于冬對互聯網企業進軍影視行業更多的是焦慮。
“令我隱隱擔憂的是互聯網行業迅猛進入影視行業。”于冬近日說,“如果主流電影公司被互聯網思維在內容產業上影響創作的話,將帶來中國電影原創力的缺失,我們辛辛苦苦投的電影廳會拱手讓給好萊塢。”
他表示,BAT帶來的技術革命、思維方式和金融資本都將成為影視產業發展的新助力,而電影產業下一步發展的動力是內容。“未來平臺鋪完之后,剩下的就是內容產品的爭奪和人才的爭奪。”于冬說。
因此,在應對影視產業互聯網轉型的策略上,博納影業強調的是打造優質的內容,而非擴張影院業務,后者更多是為了平衡影視內容生產的風險,給公司創造更穩健的營收。
博納影業2014年凈收入實現了70%以上的增長,拉動博納影業業績提升最主要的來源是電影發行業務。博納影業2014年發行業務凈收入約1.77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131%,而發行影片的數量卻比2013年少了2部。2015年一季度尚未結束,博納影業發行影片的票房收入已經超過了去年總票房的一半,這可以看作是其重視內容品質的回報。
尤其是《智取威虎山》的票房成功,被于冬作為堅持“電影人”信念、不被“互聯網思維”左右的案例。“《智取威虎山》這個項目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講,根本不應該拍。”于冬說,“但我們始終相信,電影創作是一件有靈魂的事,電影人也應該是一群有情懷的人,不能忘記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初心。”
懷抱占中國市場份額10%的預期,博納影業宣布以后每年推出10-15部電影,強調的是內容品質保證和投資好萊塢大片。雖然也明確表示要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但迄今博納影業仍在與互聯網公司保持著距離。
那么,在互聯網思維與“電影人”信念的博弈當中,博納影業還能堅持多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