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蘋果健康新版,公開點贊初試同行互評,變現依托醫生的“線下多點服務”,社交功能向醫生送甜頭。
青蘋果健康2013年8月上線,產品初期區別于春雨醫生和好大夫在線,主要做醫患的熟人隨診,也就是發生過服務和交易后的跟蹤咨詢。產品推廣由線下走向線上,由醫生端推向病人端。這與現在市面上的部分打入醫生群體和醫院的移動醫療器械/硬件公司比較相似。
但和大多數醫患工具面對的問題一樣,如何保障用戶留存和黏性?同時,在“雞生蛋和蛋生雞”邏輯下,維持病人和醫生數量平衡也非常重要。
雖然創始人徐嘉子明確表示投資方從未對數據有任何要求或試壓,但從今年兩次增加社交小功能的動作來看,平臺也在努力加強醫患和醫醫之間互動。也在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增加良性互動。
比如新增加的點贊功能面向醫醫,同時也想利用公開的同行點贊來試水同行互評。漣漪、醫信創始人都曾表達過,醫生評價體系環節非常難做,用戶評價只能代表態度,平臺數據暫時無法通過標準路徑來做臨床評估(不僅是移動產品,醫院也沒法做,倒是有醫生和Fitbit合作找骨科病人恢復路徑),同行互評也存在一定敏感性,非常好奇青蘋果之后的計劃。
醫患互動方面,患者向醫生“送虛擬蘋果(每個2元)”則是提高醫生滿足感,據說從功能上線到現在,共送出274516枚蘋果。
“搖一搖”獲得神秘禮物的功能,更多是像裝機送禮物那樣,給醫生群體更多“甜頭”。
商業模式上,目前平臺是不會收取兩端用戶任何費用,于是將變現放在更多的線下服務上,比如醫生在獲得多點執業資格后,將用戶導到非公立醫院復診,一定是建立在醫院平臺上。
除了變現,成本,特別是推廣成本也是之前很多人關注的內容。徐嘉子向36kr介紹,特殊的產品方向使得線下推廣成本占到一半以上,推廣人員KPI由最初的醫生數量慢慢轉變到活躍醫生數量和醫生活躍度,希望避免地推人員的“KPI魔障”——這一點與滴滴打車從最初考核司機單量,到后期考核路程距離的做法非常相似。巧合的是,滴滴和青蘋果健康的早期投資人都有王剛。更多線下推廣know-how,之后36kr會單出一篇文章討論。
根據官方介紹,平臺上入駐醫生大約18221人,每日醫患對話超過10000條,每日一個醫生平均登陸10次。上海的三甲醫生覆蓋大約是所有三甲醫院的30%,在北京打算在6月底達到上海目前的效果。
而之前關于陌生醫患交流方向的疑問,徐嘉子回答說,目前陌生醫患咨詢只占到平臺上整個業務范疇的1%不到,將來也不會成為主要發力方向,“而且大多數都是進來看看產品的好奇用戶、投資人和創業者”。
發布會現場數個醫生發言內容非常有趣,之前在一個競品上掛牌看病,入圍全國百名最優秀醫生,第二年因為活躍度不高被排出名單,接觸青蘋果后如今常駐。
這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目前大部分醫患產品在“醫生品牌”和“中堅力量”推廣上,真正能服務的人數是有限制的,一個平臺真正能精致維護的圈子不會很大,一方面這能成為競品的機會,另一方面平臺也需要思考,主抓和主推的用戶群到底是什么。
目前青蘋果健康正在進行B輪融資,曾經拿過數百萬RMB天使,以及金沙江500萬美元A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