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認為,20多歲,85后、90后創業的年輕人,覺得要把優先級擺好,首先做有趣的事情和跟優秀人共事放在前面,要放棄一些人生時間表。
以下為轉自成都商報的報道內容:
創業過程中的三個假設
在創業過程中,我有三個假設,是我做很多決定還有思考問題的三個假設。
1、這個世界會越來越透明
這是我自身的感受,這句話是我在2011年讀《Facebook效應》時看到的,這本書里有一段討論到扎克伯格跟他的大學同學討論“越來越透明的世界”意味著什么,比如對企業管理,對朋友關系,對家庭都意味著什么。這給我的感觸很深,做產品設計的時候,也要考慮這個背景。
2、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
對互聯網時代來說是巨變的時代,PC互聯網的流量不再上升,移動互聯網的流量正在快速上升,智能手機的興起改變了太多行業:紙質地圖沒有了,鬧鐘沒有了,相機沒有了。對媒體行業而言也是非常巨大的改變,在互聯網剛剛出現時,紙媒的發展還是上升的,那時的電腦不能隨身攜帶。但移動互聯網時代,第一次大幅度顛覆了局面,95%以上的事務可以在移動終端上完成。
另外我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變化在加速,比方說頁巖氣,我們原來覺得石油價格會持續上漲,但去年開始石油價格和大宗商品大幅度下降。再比如電動汽車時代,我覺得未來五年電動汽車會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現在電動汽車每公里型式成本也只有油價的1/10-1/5。
這個巨變的時代有很多生產要素要重組,既然要重組就有很多新的機會,而且每個行業的重新變革會帶動另外一個行業的變革。剛剛說了移動互聯網和媒體,移動互聯網和生活服務,移動互聯網和電商,這是另外一個時代的背景。
3、中國機會
過去我們說中國落后于歐美兩到三年,但是現在變了,在很多的產品、商業模式、運營實踐上,中國的公司都是領先國外的,很多東西都是中國先發明的,比如小米,不同的定價方式,不同的營銷方式。比如“今日頭條”,我們是最早在全球做全網搜索推薦引擎的。還有很多特色產品,“唱吧”、“陌陌”,這都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第一代互聯網的時候中國的教育不夠發達,很多都是從事數學專業的人在做互聯網的事情,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無論是計算機還是產品經理的人才越來越多,北京、深圳、杭州、成都就已經成為IT人才密集的創業基地。當然,還有很大的市場,中國人口密度高,像電商、O2O等商業模式更有市場。所以中國有機會在應用領域,在商業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創業時沒想過賺第一桶金
我們經常說創業,“創業”這個詞是最近十年才比較流行的。之前也有一個類似的,叫“做生意”。做生意和創業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80年代、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在做生意,當時主要做生意的要素是信息靈通、膽子大,本質上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它并不是創造新的模式或者新的技術,或者推出全新不同一樣的產品,這是我理解的“做生意”。但是我覺得在越來越透明的社會,越來越透明的世界,生意越來越難做。我們看很多公司的傳記,萬科最早的錢是倒賣玉米做來的,現在這些都被什么取代?海淘取代,可以上海淘,可以上阿里巴巴,所以外貿越來越難做,因為你現在可以直接買到亞馬遜的產品,淘寶的產品也可以賣向全球,所以出現了一些平臺性的公司。
說到資源,現在的滴滴打車,出租車牌照資源已經越來越不值錢?,F在的創業是什么呢?靠創新,靠新科技,靠新模式。另外一個角度,我確實不是一個生意人,除了做“今日頭條”以及參與之前的創業之外,我自己沒有做過生意,也沒有通過做生意賺過錢。
很多人創業的目標是賺到第一桶金,我其實沒有這個概念,我創立公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賺第一桶金,不是以這個為目標。我自己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重度用戶,我在想如何更有效的獲取信息,除了我自己有效獲取信息,如何幫助用戶更好獲取信息,如何幫助用戶更好交流。從這個角度上講,我也不是一個生意人,這就是創業與做生意的對比。以前做生意是說“人傻、錢多、速來”,我們說創業的時候我們一般說這個事情是一個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做生意跟創業的區別。
“互聯網+”下的降級論
三年前我同樣是創業,現在“互聯網+”有很多互聯網結合傳統行業的創新,互聯網改造賣衣服、改造賣燒餅、改造養豬等等。之前有一個降級論,說中國的青年不要做太多創新的事情,因為創新太多也會失敗,而應該盡量做到高能低配。什么意思?你技術很好,那么你做技術中等難度的事情,成功的概率就很大?;ヂ摼W能改造各行各業,但也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我認為中國的創業者,中國青年,不僅僅去做產業鏈的末端,比如在制造業的時代,我們不能生產裝備和數控機床,但是我們能生產小電器,從賺錢和成功概率最大來說,我們可以做代工,做服裝生產而不是做設計和制造裝備的生產,同樣,在科技行業也是。
現在都說互聯網哨兵、互聯網米線,做低難度的事情,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者賺小白的錢,各種容易讓人上癮的游戲,這種就叫降級論。
我們再看一下,下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企業家,他們做普通科技公司發射低成本的航天器,很多民營公司就可以做到了。比如特斯拉,從整車、驅動裝備、發動機、整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流水線生產,我覺得社會要對失敗更加容忍,對年輕人做更創新更高難度的事情有更多的鼓勵。
在北京到現在都沒有買房
說說生活狀態吧,我每個月消費都不到三千塊錢,往錢包里放零花錢之后很久都沒有用到。我覺得奮斗的目標不是為了賺錢和享樂,當然經濟回報是重要的,但是我越來越覺得不是最重要的了。我自己基本上沒有什么花錢的愛好,對奢侈品、手表、汽車都沒有愛好,對游戲、煙酒茶都沒有研究。那什么事情能夠驅動我做這些事情?靠物質是不夠的,如果靠物質你有第一個一千萬可能就沒有動力的,有第一個一億可能就完全沒有動力,很難做特別有挑戰的事情。
什么東西能支撐自我創新自我實踐呢?自我實現。希望有更多的創造體驗,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更精彩的人生經歷,希望遇到更多優秀的人,把最聰明的人最優秀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一個自我實現。
如何更好的自我實現呢?做一個有挑戰、高難度的事情,就是其中是一種途徑,創業就是其中最典型的途徑,因為創業會讓你自己激發自己的潛力,會讓你自己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會讓你每天每個月都有新的挑戰。這是我的感受,獲得經濟回報是不是一個追求?肯定是一個追求,但是比重越來越降低的追求。
同樣我還有一個感受,特別是作為我的初創。20多歲,85后、90后創業的年輕人,我覺得要把優先級擺好,首先做有趣的事情和跟優秀人共事放在前面,要放棄一些人生時間表。我過年回去見到長輩的小孩,見到一些親戚,他們剛大學畢業父母就說你能不能有成都戶口,能不能有北京戶口,什么時候買房,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要小孩,如果帶著這么多標準去套,那么這些限制就會讓可能性喪失。當然不是說這些東西不要考慮,這些都是生活,是需要平衡的,但是優先級需要調整。比如我在北京到現在都沒有買房,因為我覺得這不是重要的事情,而且對工作生活不便利,這個優先級一定要調整好,這是我的一個感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