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溫城輝 禮物說創始人
本來想寫《我想做個樂觀的大學生》,但想到我兩年前就已經休學離開了學校,似乎算不上是大學生了,就寫《我想做個樂觀的年輕人》吧。
這個時代似乎糟糕透了,微博的頭條是90后男生殺了自己的老婆,微信公眾號「小道消息」在講10億創業者大煉鋼,找不到工作的苦逼大學生被政府學校忽悠去創業。朋友圈里馬佳佳在說大學生都很絕望,讀了很多年書還不如做微商的賺得多。
不看大眾新聞,業內也經常流行這樣的文章:經緯張穎的《泡沫論》,易凱王冉的《創業公司要警惕C輪死》,所謂最聰明的投資圈、創業圈的人都那么輕易的被負面悲觀的文章所吸引,更何況更多的普通人。
「制造恐怖,再提供安慰?!惯@是很多人屢試不爽的技巧,小到一篇文章,大到宗教政治,你可以用這個技巧輕易的讓很多人被你牽著走。
1. 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被負面、悲觀的東西吸引?
《富足》是這樣解釋的:每分每秒都有大量數據通過我們的感官進入大腦,為了處理這些信息,大腦不斷的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排序,試圖從雜亂無章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對大腦來說,沒有什么東西比生存更重要,因此,信息進入大腦所遇到的第一個過濾器就是負責諸如憤怒、仇恨和恐懼等原始情緒的杏仁核。它總是處于高度戒備狀態,在生活中尋找任何可能威脅到我們生存的東西。一旦受到某種刺激,杏仁核就會過度警惕,讓我們繃緊神經。好消息并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壞消息卻很“叫座”,這是因為杏仁核總是在尋找一些讓人產生恐懼的東西。
2. 人類和世界會更好嗎?
《歷史的教訓》最后一章《歷史真的有進步嗎?》提到:在古今之爭中,根本就不清楚古人是否勝出。在現代國家,饑荒已被消滅,一國生產的糧食不僅喂飽自己有余,而且還能出口動輒以百萬計蒲式耳[注釋]的小麥給需要的國家,我們能說這是微不足道的成就嗎?我們不是正在積極地發展科學,由此大大減少了迷信、蒙昧與宗教偏執嗎?我們不是正在積極地推廣技術,由此能使食物、住宅、享受、教育和休閑活動,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嗎?難道我們寧愿要雅典的公民大會或者羅馬的公民大會,也不愿要英國議會或美國國會制度嗎?或者僅僅是像阿提卡那樣狹隘的公民權就滿足了,或是由禁衛軍來選舉統治者的方式?難道我們寧愿生活在雅典共和國的法律之下,或者是在羅馬皇帝的統治之下,也不愿生活在帶給我們人身保護、陪審團審判、宗教和知識自由,以及婦女解放的憲法之下嗎?我們的道德盡管松懈,但是真就比荒淫無度的阿爾比亞德斯(Alcibiades)更糟嗎?我們美國有哪一位總統效仿過伯里克利,和高等妓女生活在一起?難道我們要以著名的大學、眾多出版社和藏書豐富的公共圖書館為羞恥嗎?雖然雅典有過許多偉大的劇作家,但是有哪一位比莎士比亞更偉大呢?難道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能夠像莫里哀(Molière)一樣,學識淵博又道德高尚嗎?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和埃斯基涅斯(Aeschines)的口才,就一定比查塔姆(Chatham)、伯克(Burke)和謝里登(Sheridan)更高一籌嗎?我們能把吉本(Gibbon)排在希羅多德(Herodot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之后嗎?在古代有哪一本散文小說,能從廣度和深度方面,超過今天的小說呢?我們可以承認古人在藝術上的優勢,但是我們可能有人更喜歡巴黎圣母院,而不是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如果美國的建國者們能夠重返美國,或者??怂梗‵ox)與邊沁(Bentham)返回英國,或者伏爾泰(Voltaire)和狄德羅(Diderot)返回法國,看到我們今天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境況,他們難道不會斥責我們忘恩負義嗎?這種幸福是過去不曾有過的—甚至在伯里克利或者奧古斯都的統治之下,也未曾出現過。
里德利說:現在,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幾十億人中,雖然還有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苦難之中,但是,與我們的祖先相比,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確實已經好很多了:不僅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玩得更好,而且面對疾病時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我們這一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獲得了更多的卡路里、瓦特、平方米、吉字節、兆赫、光年、納米、單位產量、單位汽油行駛里程、食物里程、航空里程。
人類的線性大腦無法理解目前指數型的增長速度,所以我們總是容易對現狀和未來報以悲觀,我們其實完全可以樂觀的看到:如今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新的、相互融合的世界,它伴隨著援助、貿易(全球化貿易、更加深度的分工)、科技(新能源、網絡和通訊技術、虛擬現實、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走向未來,不要低估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速度,想想五年前,如今讓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才剛剛出現,你就能感受進步的速度有多快。
3. 年輕人的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環境會更好嗎?
現在的年輕人,無論他們如何抱怨自己的生活,事實上都是比過去任何一代年輕人幸福得多的。
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爸媽從小對自己寵愛有加,年富力強的爸媽不僅不需要自己贍養,更可以為自己提供不錯的生活條件,甚至還能自己準備好房子和車子,這讓他們的生活壓力大大減小。
他們的K12教育盡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但已經有了不少的興趣班供他們拓展自己的特長,雖然少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能夠通過特長和競賽等方式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大學的課堂教育雖然還不盡人意,但選修課的存在、校內和國際大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豐富、NGO的流行、互聯網的普及(門戶網站、搜索、百科、TED、公開課、知乎、豆瓣讀書等)讓知識的獲取、視野的提升、人脈的拓展變得方便而有趣。
如果你想深造,全世界的好大學都可以成為你考慮的選擇,經濟情況良好的家庭只會幫你而不會成為你的阻礙。如果你想找工作,同學師兄師姐會幫忙推薦,導師和學校也會資源,各種校招現場和招聘網站都是你發現機會的好地方,微博、知乎、脈脈等社交網絡私信喜歡的公司的CEO或HR也是個不錯的好辦法。
如果你想創業,創業比賽能訓練你的商業思維,校內孵化器能夠培育你的第一個實踐項目,如果你想做大,休學制度能夠讓你不必面臨因創業退學帶來的巨大家庭壓力,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或隨處可得的天使投資能夠給你第一筆啟動資金,校內論壇、拉勾等各種招聘網站,微博、微信、脈脈等社交網絡能夠幫你輕松的組建團隊,商業孵化器或58、趕集等網站能幫你迅速找到適合的辦公場地,知乎和各種創業的講座能夠給你需要的入門知識,友盟等第三方工具能幫你節約很多開發成本,朋友圈、微博、QQ空間能幫你的創意迅速的傳播給所有目標受眾,無數的媒體都等著在你取得小成績的時候幫你宣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你的身上,因為年輕的你代表著無限可能的希望。
比起迷茫、絕望,我想我們更多的需要知足和樂觀。
比爾蓋茨去年在斯坦福的演講說自己的成功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便是絕對的好運氣。
“你什么時候出生?你的父母是誰?你在哪里長大?這些東西任何人都無法爭取到,我們只能接受它們。”如果去掉好運和特權,然后思考一下沒有這些的話我們將何去何從,想象你也有可能生來就是一個貧窮且體弱多病的人,它能夠打破隔閡,讓人感同身受。
自己的成功并不是一個人的成功,它屬于整個社會。我們要感謝教會我們讀書寫字的老師,感謝教會我們為人處事的爸媽,感謝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時代,感謝無數偉人前輩用智慧和汗水灌溉的人類文明,感謝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去創造,得以成功。
嘿,親愛的朋友們,不必抱怨,不要悲觀,更不用絕望,請用我們的天賦、樂觀和同情心,讓世界上其他的人也同樣變得樂觀,從而改變世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