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德同中國投資基金合伙人李農坐飛機飛了14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三圈半。
忙歸忙,他心勁可足得很。德同資本是最早在中國做創投的基金之一,在北京、廣州、深圳、無錫等地設了8只基金。這幾只基金中,屬李農主抓的成都這只回報率最高。
好成績與他的“出身”密不可分:當過大學教師,做過美國上市公司高管,自己還創過業,直到公司被一家上市企業并購退出。“可能是經歷了這一整圈,讓我對創業、對企業家始終感同身受。”李農說。
這種“感同身受”讓李農的投資總是能先人一步:當大家一窩蜂投太陽能的時候,他轉向風電;當大家撲向風電時,他又將目光轉向了天然氣。
當時,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不到4%,遠低于世界平均值14%,更不及歐美國家的28%。這種差異,也讓國家計劃加速推進天然氣使用。瞅準大勢,李農帶團隊足足做了兩年準備,對天然氣勘探、鉆采、存儲等整個價值鏈作了深度分析,最后在2009年鎖定了一家企業:成都華氣厚普機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當時,這家做加氣機的小企業年利潤只有400萬元。
有了前期的充足準備,李農團隊只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投給了華氣厚普5000萬元,讓它當年賬上現金趴了6000萬元。緊接著,他們幫企業作戰略定位,跟國外名企作比對,定追趕目標,還幫他們引進財務、管理等方面人才。之后,他們用第二筆融資幫華氣厚普收購了一家上游企業,這個舉措讓華氣厚普比同行的利潤率多了20%。就這樣,在一連串的增值服務下,華氣厚普年利潤節節攀升,從開始的400多萬元躍升到1.8億元,真正成為了行業龍頭。
“這個案例,很好地反映了我們的投資取向。”李農話鋒一轉,向記者解釋他的“投資經”——
“一是看賽道,就是看企業的發展方向是否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國家鼓勵的方向,要踩到點上;二是看賽手,我們希望企業家有技術、有創新、有誠信、有擔當,踏踏實實做企業,尤其當大筆錢投進來后,能克服誘惑,清晰地知道該怎么去用錢;三是我們會看自己對企業能否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如果大家搶著投的企業,我們一般會退。因為既然大家都幫它,為什么我們還要再去呢?我喜歡找原生態的、大家還沒有看到的企業。”
“人是兩條腿,錢是四條腿,人去追錢追不上,要讓錢來追人。”這是李農培訓創業者時經常說的一句話。“表面上好像是錢在選人,實際上人也在選錢。人要看錢背后能否帶來更多的力量。因為一個好的投資,一定是把增值服務跟投資結合起來的。另外,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要有默契和共識,如果大家想的不一樣,即使投資人臨時把錢拿進來,將來也會扯皮,對企業產生不利。”
李農說:“現在,投資西部的優勢已經開始突顯。西部已經擁有了大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而且西部企業家更專注做事情,能吃苦耐勞。尤其是在那種需要持續積累的技術創新上,西部很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現在,我們正在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邁進。創新創造有風險,所以需要創投來支持。從全球來看,美國創投占GDP4%左右,北京和深圳是千分之四,四川只有萬分之四。所以創投在西部地區大有可為。在西部做創投一定要注意研究西部、扎根西部,對西部的投資環境、發展狀況以及企業家特點要有深入了解。”李農說。
李農告訴記者,德同資本現在的投資方向重點圍繞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高端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大消費等。不管這位資深敬業的投資人今后還要飛多少圈“赤道”,他的目的地始終都是與企業家共筑的那個創業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