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已分為兩派,一為輕問診,二為慢性病管理。前者由于問診資質尚未開放,釋放的能量有限;而后者則以“硬件”+“App”+“大數據管理”模式切入市場。由于大多慢性病患者已有在家中、在社區使用慢性病測量儀器的習慣,移動醫療能做的大文章更多著眼于后端數據管理,科瓴醫療(CareLinker)就是一支以醫療為導向,以大數據分析為特長的醫療創業團隊。
2015年1月8日,全美最大的藥店沃爾格林(Walgreens)宣布與高通(Qualcomm)旗下的2net 平臺進行合作,通過“智能硬件+App”的方式為沃爾格林的會員提供慢病管理服務。而早在2014年11月,科瓴醫療已經通過旗下藍信康慢病管理服務平臺,聯合默沙東和全國知名藥店連鎖,通過“后臺算法+智能硬件+Apps”的方式,為患者提供類似的高血壓管理服務。
藍信康血壓血糖測量儀器及App
科瓴醫療做什么?
科瓴醫療關注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管理。除了同行業移動醫療產品中都涵蓋的硬件和App之外,科瓴更關注其在云端的三個算法,即云端分析系統、云端風險模型和云端專家系統。云端分析系統著眼于信息收集,用來進行用戶數據存儲和健康大數據分析;而云端風險模型,幫助發現高危人群,輔助醫護人員進行及時的醫療干預。這個風險預測模型提供給專業人士使用,尤其是醫生。最重要也最有意思的一環,即云端專家系統,根據用戶不同的性別、身高、體重等參數,提供個體化營養搭配建議,就好比一個私人營養師。云端專家系統會制定一個精細的營養食譜,平衡患者每天患者攝入的總熱量、三大營養素分布,甚至細化到總膽固醇含量、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等等。它還會針對不同癥狀的患者進行不同的健康教育,告訴他如何正確測量血壓、藥物的副作用,去哪個醫院看哪個醫生等等。
讓App成為營養師
在硬件方面,科瓴將血壓、血糖終端分為家庭用和藥店用兩款。最顯著的差異在于,家庭用血糖、血壓儀器由單件組成,沒有搭配App,這主要考慮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分布比較低。另外,家庭用儀器針對兩名用戶。而在藥店用血壓、血糖組件這塊,由硬件和App組成,方便在藥劑師或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測量和預警。藥店組件是一對多的。
科瓴將自己的服務模式歸納于,用戶、健康云平臺和醫護人員三者的環環相扣。用戶向健康云平臺上傳或查詢數據,從而得到營養和宣教方案,醫護人員在云平臺上查詢數據,反過來也可以支持他們的問診決策,最終形成醫護人員與云平臺對于用戶的雙重指導干預和宣教。
臨床研究很重要
創始人劉凱表示,“從傳統的醫療行業出來的創業者,都不是正常的人。”是的,科瓴團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臨床研究,從設計、實施到最終得出結論,這不是一般創業團隊所突擊冒進的風格。 2014年,科瓴用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和醫院合作開展了“觀察并量化驗證藍信康血壓管理系統的有效性”一臨床研究。
結果發現:1)所有參與該預研究的高血壓患者,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呈持續下降趨勢;2)和基線水平比對,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自第4周和第5周開始呈現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的降低(p<0.05);3)55%患者的血壓分級獲得改善。接下來,科瓴還將在上海與某家三甲醫院合作開展一個糖尿病管理的臨床研究,旨在明確:(一)藍信康慢病管理系統針對糖尿病管理是否有效果;(二)從臨床角度上來說,降糖效果究竟有多好。
臨床調研結果
線下往線上反向構建O2O
與競爭對手不一樣的是,科瓴在推廣方面極其注重連鎖藥店,在他們看來藥店是除了醫院之外,最有專業優勢的場景。劉凱表示,在與連鎖藥店合作的過程中,科瓴遵循著兩條道路:第一,直接和連鎖藥店合作;第二,通過跨國藥企來與連鎖藥店建立合作。在后者上,科瓴滿足了跨國藥企盡力服務患者的需求,而兩兩合作,不僅打開知名度,更互相背書。
有意思的是,當科瓴在連鎖藥店中推廣自己的產品時,他們幾乎沒有看到同行對手的出現。劉凱說,“這只有兩個可能,要么我們比較聰明了,想到別人沒想到的,要么就是對手也想到了,只是覺得沒有價值。”最終事實的證明是,科瓴這一步,走得快,也走得正確。
藍信康App界面
科瓴的儀器是誰在買單?由于慢性病管理的剛需,一定有一部分患者會進行購買;在科瓴的實踐中,跨國藥企也在為此支付。但從更加長遠來看,應該是保險公司買單。
科瓴發展的第一階段非常注重線下的布局,構筑業務模式的護城河,幫助連鎖藥店合作伙伴管理超過25萬的高血壓患者;同時,他們也重視線上,因而,從根本上而言移動醫療應該是一個O2O的模式,線上App/微信公眾號是其業務閉環中的另一個核心環節,能提供管理效率,提高患者粘性并構建盈利模式。
另類醫生的創業
目前從事移動醫療的人分為兩類,一半是從互聯網行業出身,一半是傳統醫療行業出身??脐册t療的核心團隊具有難得一見的多樣性:創始人兼CEO的劉凱之前在中科院負責數字化醫療業務,四位聯合創始人分別具有多年的醫學、慢病管理、零售藥店渠道和IT的工作經驗,曾就職于上海瑞金醫院、賽諾菲、三星和禮來等業界知名的醫學機構和公司。
右二為創始人劉凱
“移動醫療是個新興事物,兼具TMT和醫療的特點,而TMT和醫療又是非常不同的兩個行業,幾乎沒有哪一個個人能融會貫通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因此在成立公司之初,我們就希望通過團隊的方式來構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核心團隊的能力互為補充,而作為一個團隊,具備進行移動醫療慢病管理的整體能力。 ”劉凱如此介紹說。
談及為何創業?劉凱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的時候,他的老板曾經問他,“什么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對此,他的回答是,“做哈佛大學的教授。”教授搖搖頭并表示,“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讓你的子女尊重你。”劉凱笑稱,“我希望自己能做件偉大的事情,讓我五歲的女兒尊重我,事實上,她從三歲起就老對我不屑一顧。”
科瓴的這件“偉大”的事情,就是通過創業,去改善目前醫療領域里的某一些問題,然后得到醫療界與社會的認可。談及中國的醫療現狀,劉凱表示,最大的矛盾存在于“供需不平衡”,而這種供給少的狀況不會在短時間內增加,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提高,不平衡的狀況會與日俱增。為此,科瓴要做的就是通過某種新型工具,來提高供給的效率。他發現,目前在慢病管理領域這一類工具處于空白狀態。
目前,市場上的移動醫療領域的創始人大多是由IT人士或醫療器械從業者,真正的醫生創業案例非常少。對此,科瓴的醫療事務負責人蔣兆彥博士認為,“醫生群體里出來創業的一定是醫生中的另類。”在他看來,醫生這個群體失業風險低,然而創業的話,失敗風險極其高;再者,醫生群體是所有服務行業中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因此面對的顧忌就越大。
2015年4月,科瓴醫療的產品正式上線,到2015年6月,科瓴醫療已成功覆蓋全國約40個城市,和超過半數的百強藥店連鎖建立直接合作關系,為近3000家藥店提供血壓管理服務,累計用戶已經超過25萬。在融資方面,目前科瓴醫療已完成天使輪融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