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移動醫療行業愈發火熱,首先是頻繁的政策利好,再有資本蜂擁而至。打開手機應用商城,數千種APP欲迷人眼。其中,掛號網走在行業探索的前沿。
掛號網主要提供分診導診、預約掛號、醫療支付等服務,旨在實現醫院的“窗口外移”。在去年獲得騰訊、F&H、Morningside等著名投資基金領投的1.065億美元的C輪融資后,掛號網又陸續與復星醫藥開展合作,整合資源,并增設了“專家集團”模式。
在移動醫療平臺運營商近身肉搏之時,掛號網推出的“專家集團”有什么優勢?能否在業內普遍沒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局面下脫穎而出?
要打破以往只有患者多買藥才能盈利的觀念。掛號網戰略副總裁李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只要把整個產業鏈條打通了,利潤自然就會來。”
引導資源對接患者
“看病像打仗,掛號像春運。”這樣的情形并不鮮見。
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3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達97.8萬個,其中醫院2.5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8萬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2萬個,其他機構0.3萬個??梢?,醫院覆蓋面并非是導致看病難的“罪魁禍首”。
有觀點指出,各地醫院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且相互之間鮮有信息流通。此外,就算是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建設,都是根據科室自身業務需要獨立建立的,醫療數據及資源逐漸形成一個個“孤島”。這才是導致看病難的主要原因。
李凡認為,盡管目前移動醫療很熱,但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在這個行業里掘金。“2012年掛號網在衛計委指導下上線,但是醫院起初態度并不積極,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經過漫長的嘗試和探索之后,醫院才逐漸將公開的號源放到網上,讓患者預約。”
公開資料顯示,掛號網于去年10月份獲得騰訊、F&H、Morningside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領投的1.065億美元的C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掛號網于今年1月份實現對復星醫藥旗下金象網控股后,又于6月與復星醫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興業證券研報表示,掛號網可以為復星醫藥下屬醫院導流,整合用戶和專家與復星線下醫院對接,而復星醫藥可以引導其醫院資源中的醫生加入掛號網已有專家組,實現醫療資源從“孤島”對接患者。
探索專家團隊模式
在李凡看來,實現“窗口外移”只是掛號網的第一步。如何進一步實現醫療信息對等和醫療資源分配最優化,是公司現今探索的方向。
對此,掛號網于今年3月底成立了醫生在線協作組織——微醫集團。李凡表示,至今為止,掛號網上線的專家集團已超過600組,每個專家團隊平均人數為10人。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移動醫療運營商不同的是,微醫集團的核心是成立由多位專家組成的跨區域團隊,進一步優化醫患資源合理分配。
按照掛號網的設想,“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而多位專家能獲得對癥轉診病人以及同學科、跨區域的臨床科研協作。“按以前的模式,一個專家一周看一天專家門診,只能接診掛了號的病人。但這些病患也可能是盲目掛號,并不符合這位專家的專業領域。而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幫助醫患篩選更符合對方需求的對象。”李凡說。
不過,李凡同樣指出了掛號網的軟肋——商業模式尚不成熟。
對于醫療這個三方市場來說,業內在普遍高喊“得醫生者得天下”的同時,卻忽略了光有醫生卻沒有患者和支付方的參與照樣是無用功。
就醫160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王明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移動醫療行業還處于初期階段,以掛號為例,中國每天有2000萬人掛號,但就醫160和掛號網加起來每天的數量不到20萬,市場份額不足1%。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