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幾年冒出來的一些現象級的獨角獸公司的組織和商業模式與自組織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自組織”。
自組織概念最早來自于系統控制中的耗散結構理論,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比利時的物理學家普利戈金提出。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混沌系統在隨機識別時形成耗散結構的過程被定義為自組織。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討論復雜系統時常會說到“自組織”:例如,行軍蟻搭建的橋;螢火蟲同步閃動;經濟系統中相互維系的市場;干細胞發育成特定的器官——這些都是自組織的例子。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蟻群相關的視頻,very impressive。螞蟻可能是世界上智商最低的動物之一,每一只螞蟻的行為很簡單,但是為什么整個蟻群的結構會這么復雜,為什么一群愚蠢的螞蟻放在一起,就能非常有秩序的,協同的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自組織的魅力所在。
過去,自組織的研究主要在社會學,生物學和復雜系統中,與商業的關聯并不大。BUT,這幾年冒出來的一些現象級的獨角獸公司的組織和商業模式與自組織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車公司Uber自己沒有一輛車,卻通過調配系統和規則管理著全世界幾百萬的汽車司機。Uber的“3人模式”很出名,進入新城市只有3名員工:市場經理負責營銷,了解客戶痛點,了解服務質量,同媒體和客戶打交道;運營經理負責招募司機,管理與司機有關的事情;另一個人負責處理其他事務。
第一個問題來了,Why 自組織 Now?
我認為最主要是幾個原因:
首先,移動互聯網使得我們身邊的世界加速了好多。今天的信息流速度可能是過去的百倍和千倍,因為有了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資金流速度也是過去的十倍和百倍,因為移動支付使得每人身上就帶了幾十家銀行。物流的速度也很快,因為多了太多的彈性和社會化物流公司。過去金字塔式層層管理的組織形式已經不能應對新的外部環境。
其次,手機的普及和滲透讓我們好像有點人機合體,成為半成品機器人了。我們處理信息和工作的能力大大加強。原來,只有專業的出租車司機才能拉活,現在人人可以成為司機,因為有了導航,有了訂單分配系統,還有,重要的紅包補貼。
還有是共享經濟的大潮也推動了自組織的發展。原來是企業買一堆資產,雇傭一堆人進行管理,沒的選擇,必須是復雜的組織架構?,F在,資產是共享的,知識是共享的,人力資源的提供者當然也可以是共享的。所以,新的組織形式隨著商業模式的變化應運而生。
第二個問題,自組織適合任何企業嗎?
不少人會argue,自組織不適合所有的企業。這點我同意,因為每家企業都是一家獨立的個體,行業,階段,規模都不一樣。但是,所有的企業早晚都會面對互聯網的沖擊,組織架構的升級和變革是必然的。因此,創始人必須盡早去學習和理解自組織的核心思想,包括:設定簡單和重要的規則;充分發揮成員之間的協同;組織扁平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等。
小的初創企業在早期產品研發和商業模式探索時,肯定可以嘗試自組織的形式。給予團隊成員更多的自由度,鼓勵成員之間的協同,充分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快速反應和迭代。大的企業也可以在內部創新時,采用自組織的思想,嘗試擺脫大公司復雜組織的禁錮。
最后,如何經營好“自組織”?
這個問題很難系統性的回答,因為概念時間并不長,不少自組織企業成立的時間也不長,很多問題可能還沒有凸顯出來。在這個地方,我就給大家分享kakao talk的案例,供創業者參考和借鑒。
Kakao Talk 是韓國的微信,2010年3月上線,2014年10月與Daum合并,市值大約70億美元。
Kakao大約500名員工,自上而下只有CEO,部長(職能部門負責人或者項目組組長),組員三個級別,基層員工可以直接與CEO溝通和匯報。
Kakao一個成功秘訣是“快速迭代”。公司建立初期,秉持4-2原則,小組4人,包括1個產品經理,2個程序員和1個設計師,2個月后若無明顯成效就立即舍棄。
4年期間,公司開發了52款app,最終發現kakao talk,于是團隊所有資源投入kakao,大獲成功。
自組織最好的案例實際上是Uber,airbnb這樣的共享經濟公司。但是都是private公司,沒有對外的資料,未來有更多信息之后,有機會總結與大家分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