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前景幾何?

2015/07/29 15:34      liuzhengru

賽立信通信研究部 陳麗珊

在近期國務院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后,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思考和討論“互聯網+”的話題,各種規模的農業種植戶在《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的指導下也開始新一輪投入互聯網技術的研討。除了簡單地把農產品投放到互聯網上進行銷售外,通信運營商也積極投入到農業科技支撐業務。如中國電信近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為農業種植戶大力新推“農技寶”套餐和APP,并在廣東湛江廉州市、江門恩平市、惠州惠陽市等5市開展重點試行。

實際上,“互聯網+農業”在國外早就先行發展起來了,那么我國通信運營商才開始逐步發展該業務是否太遲呢?中國通信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前景又將是怎樣呢?

我國通信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或存商機

“互聯網+農業”從俠義上可分為農產品互聯網營銷和農業信息化管理,而我國現階段大部分的發展還是局限前者,但國外如荷蘭、美國、以色列、日本等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便開始發展農業信息化管理。至2015年國外農業設施已依靠互聯網技術在向溫室建設化、室內集成技術、產品篩選、操作機械技術、生產工廠技術、無土栽培、防治生物化等方面深入發展,而通信運營商在此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為農業種植提供基礎性互聯網絡覆蓋、穩定的網絡支撐系統、信息技術知識的快速傳播及交流。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836”計劃下開始研究發展農業信息工程,2004年開始通過互聯網來營銷農產品干貨,我國通信運營商卻晚在2014年9月才開始研發涉足農業信息業務的手機應用軟件,還有的在2011年僅建立了農業信息交流網站,但這種種都比國外晚了好些年。

我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不僅擁有巨大的糧食需求,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世界21%的互聯網用戶來自中國),鑒于通信運營商基礎互聯網覆蓋范圍廣,能確保農業應用技術知識信息傳播得更遠、更快速,加之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技術始終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完善和改進的模塊和機會更多。綜合考慮,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的商機或仍存在。

運營商以應用APP支撐“互聯網+農業”發展

據了解,中國電信在政府的支持下,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手創建的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聯合實驗室,2015年7月初開始面向江西、山東、黑龍江、四川4省所有區縣100%覆蓋推廣專屬該平臺的“農技寶”套餐和應用APP,廣東省選取5個主要農業種植城市開展重點試行。農技寶實際上是依托電信寬帶和移動通信網絡和農技平臺為農業管理者、農業技工及農戶提供一套滿足農業種植技術交流互動、推廣服務管理的應用,通過日志上報管理、農戶圈交流、通訊錄、價格信息、12316移動專家坐診來推廣農業種植技術知識的一業務產品。它類似于中國移動在2012年推廣的“農信通”網站的縮小版APP。中國電信還結合當地易通卡、19元飛young4G等低門檻套餐組合包裝成“益農卡”,再配以集團淘寶手機或華為8817d等高性價比手機包裝成“農技寶”大禮包對示范性農戶開展促銷。

通信運營商現以應用APP來支撐“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在政府補貼下更開展渠道營銷競賽獎勵、評選百強示范用戶、“夏耕服務”十佳農技員及圈地百強縣等活動的帶領下,暫時贏得了農業部門的關注和積極推動。但是,這一業務產品能否真正贏得農戶的青睞,還取決于它能否能帶動農產品的豐收和暢銷,真正實現盈利。

通信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當擔種植技術傳播者的角色外,還可將農作物種植產品篩選、種子篩選、無土有機栽培等信息進行及時的傳達。有句俗話說“不時不吃”,在種植和品嘗農產品時都講究遵循自然規律。種植和收割需遷就時節,但在互聯網營銷上更需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在我國目前最大的農產品零售平臺(淘寶和天貓)上,棗類、烏龍茶、普洱、代用/花草茶等干貨的銷售量雖排名前三,但銷量增長最快的卻是牛油果、冷凍魷魚等生鮮產品。通信運營商傳達種植技術的同時,傳達農產品在互聯網及線下農貿市場的銷量情況和當前市場的價格指標,更有利于農業種植戶按需增減農產品種植數量,針對性提前開展應節種植。

發展“互聯網+農業”ICT融合業務成風口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科技興農的理念早已深入到各家農戶,遵循農產品生長規律來進行種植,獲得農產品豐收或不再像以前那樣困難重重。

就如7月,我國南部珠三角地區,魚米果糧正值豐順的好季節,對于農戶來說應該是賺個盆滿缽滿的好機會,但是除了北方旱區,南方部分地區卻因為農產品大豐收而出現大量滯銷。西瓜、荔枝、菠蘿、龍眼、白菜等農產品甚至虧本低價出售,也無人問津,最終難逃變黑腐爛的結果。即使有京東、天貓、天天果園、本來生活、我買網等電商企業對農產品進行了互聯網營銷,但因當前生鮮冷凍保險技術參差不齊、采購+配送的物流成本高,導致原本毛利率高達30%-80%的生鮮電商業務,最終因物流配環節便虧損了10%-30%。根據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統計數據顯示,至今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僅有1%實現了盈利,7%巨虧,88%略虧,4%持平,簡單地把農產品投放到互聯網上開展營銷,看似并不能為農戶甚至生鮮電商企業帶來樂觀的盈利。

至今我國通信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除了簡單傳播科學的種植技術、防治蟲害、精準篩選種植產品、種苗和農藥等模塊外,缺少協助引入農產品采購、直供營銷平臺。優化和完善供銷平臺,可減少我國當前分散的農業種植戶需把農產品批發到采購商——采購商賣給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在銷售給營銷商家的中間環節,以B2C、O2O等模式開展直供營銷,縮小農產品物流時間成本,進一步維持農產品在90%的生鮮狀態下送到消費者手上,減輕滯銷虧損。

我國通信運營商至今涉足“互聯網+農業”僅停留在農業應用軟件搭配通信資費套餐+通信終端(手機/電腦),或者僅僅開發了一個農業種植信息技術交流網站。

此外,還可效仿國外,逐漸為各大小規模的農業種植戶研發集控制溫室氣候、光照、濕潤,甚至遠程操作機械技術一體化的真正適用于“互聯網+農業”的ICT融合業務。深度的業務融合,不再是通信產品/套餐簡單疊加或者更能贏得農戶的青睞?;蛟S不久的將來,通信運營商深入發展互聯網農業ICT業務后,我國分散的農業種植戶便能實行像國外集中規模生產的農業大戶似的,每天呆在電腦前便能控制機械幫忙播種、澆水、收割、裝卸、運輸等工作。

綜上所述,我國通信運營商涉足“互聯網+農業”或許還能做得更多,走得更遠?;ヂ摼W技術是通信運營商的優勢基礎,抓住優勢,深挖市場需求,涉足異業,聯合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將會是一個增長熱點。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