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種特質 不是人人都有

2015/08/10 15:57      江南憤青 liuzhengru

55c844041559a

隨著李總理的“互聯網+”概念以及“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口號的提出,現在全國開始陷入全民創業的格局之中。有很多人抨擊,怕陷入最后會是一地雞毛的格局。其實這個是有先例的,運動式文化,總是陷入會陷入各種不太好的境地,我也抨擊過不少,不過,跟以前總是跟政府唱反調不一樣,我到是這次很難得的認同這次這個萬眾創新、大眾創業這個口號的。

當然可能跟我自己是多次連續創業有關系。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折騰,有成功,有失敗,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輩子,總得多折騰點事兒,哪怕最后一事無成,也不負這個青春年少,逆風飛揚的時光。其實吧,任何事情看到最后,都是會死的。所以,死前回望這一生,如果不給自己留點啥回憶,總感覺可惜了點。

而創業事實上,是能最大程度地展現與眾不同人生的一個點。

我自己這幾年也做投資,投資過很多很多人,也有很多失敗,很多成功的,但是他們大部分都會跟我說一句話,創業一年學到的東西,比以前幾十年學到的東西都要多,從這個角度講,創業也是逼迫自己成長最好的方式吧,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其實回到最后,我們都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情商都挺高的。因為創業路上吃過很多苦,也肯定吃過很多虧,才能情商變的很高,而跟情商高的人在一起,你會很快樂。

一、沒有安全邊際的創業,風險很高

許多人都覺得全民創業會讓很多人都去創業,然后會有兩個擔心:

第一個是沒人踏實做事情;

第二個是創業失敗后會讓很多人陷入貧困危機。

其實關于第二個,我也見過不少。我個人其實并不是很鼓勵所謂的沒有底線創業,沒有安全邊際的創業風險是很高的,而且往往會做得不好。大部分負債創業的人,結果都不好。

千萬別太去相信所謂的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這種老套故事,其實任何東西能夠拿來被舉例,本身就是說明這樣的案例是個例,為什么我們說要向雷鋒同志學習,那恰恰說明雷鋒太少了,幾乎是個案,個案是不能被推導的。

你看到的成功背后,恰恰反映絕大部分是死了的結果。更多的創業成功其實是安全邊際很高的創業。安全邊際很低,會迫使創業者為了當前活下來,不得不去做一些違背自己初衷的事情。而且因為沒有后手,使得他創業縮手縮腳,在很多重大選擇上,不得不做最保守的戰略,往往會放棄很多重要的戰略決策。

從這個角度講,我還是很相信雷軍說的一句話,創業還是要燒不完的錢,錢多可以讓你任性的試錯,錢少,你就只能步步走對。馬云其實講過一個事情,他說他當年忽悠別人跟著他干,很多都是降低了一半的工資,所以說是破釜沉舟創業更容易成功。其實,我倒是接觸過其中一些很不錯的人,我感覺實情并非如此。

其實這里面要分成兩撥人。

一撥是內心足夠強大,且能力很強的人。

對于他們來說,選出降低工資來阿里創業是典型的非常劃算的事情,如果成功,他們會很好,如果不成功,其實也就無非浪費大半年的時間而已。其中一個人還跟我說,最多一年時間唄,成就成了,不成了,當是度假休學一年,大不了再找工作去,找一份還不錯的工作,還是很容易的。

這也就使得他們其實安全邊際極高,所以,拿一年的時間和金錢的損失去搏一個相對具備未來空間的工作,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劃算的事情,根本也談不上所謂的破釜沉舟,他們的創業成本其實不高的。

我見過很多創業者,都是這種情況,他們放棄所謂優越的工作去創業,壓根談不上是破釜沉舟,本身底子都很優秀。他們去創業也并非是純粹是為了錢,而是感覺不去做點事情,有點對不起這輩子。馬云自己也是如此,天生就是愛折騰的人,你們會覺得馬云如果創業失敗會日子過得很不好?怎么可能!人家英語口才如此了得,又是商務部的背景出生,創業失敗了,也一樣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安全邊際足夠高呢。

還有一撥人是什么呢?這撥會去創業的人其實是屌絲,一無所有的屌絲,他們的安全邊際也足夠高,因為沒有成本。

創業明顯比不創業要好的群體,他們也是創業的主力軍,從這個社會的構成上來看,大抵創業者都是這兩類構成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從革命群體都可以看出,農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揭竿而起了,反正已經沒有退路了,反倒是能奮起一搏完成逆襲,這個世界絕大部分成功其實都是被逼出來的,這句話其實也沒有錯。

前幾天,我師兄跟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其實是很對的。他說,世界上的成功99%是因為欲望,1%是因為理想。我感覺屌絲創業是因為欲望居多,沒有錢想有錢,高富帥創業很多都是因為理想。至少內心強大的人,更因為是理想,當然回到最后,我還是感覺1%的理想主義者帶著99%的屌絲的組合還是比較好,聰明的人忽悠不聰明但有欲望的人跟著往前走的組織特別容易成功。(呵呵噠)

回到現在這個年代,我感覺更是不需要負債創業了,這個年代如果你要創業,都無法獲得別人的風險資本的支持,要么就是你人品真不太好,沒人愿意支持你,要么就是項目真是太垃圾,這個錢遠遠大于人的年代。稍微靠譜點的項目都是會有人支持的,你拿不到資金,只能說明前面兩個問題。

這里到是可以著重強調下,幸存者定律。我感覺我們國人的思維邏輯,都被我們小時候的議論文給害了,形成了極為煞筆的推導邏輯。

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英聯軍對德國展開了戰略大轟炸。由于德國防空力量強大,美英空軍損失慘重,國防部找來飛機專家,要求研究戰斗機受損情況,對飛機進行改進。專家們檢查了執行任務歸來的飛機,發現所有飛機的機腹都傷痕累累,于是專家們建議,機腹非常容易受到防空炮火攻擊,應該加強機腹的防護。最后國防部的改進要求卻是,改進和加強對機翼的防護。因為國防部的一個統計學家發現,能夠幸運返航的飛機,機翼都完好無損,這說明,被擊中機翼的飛機都墜落了,而僅僅被擊中機腹的飛機都返航了,應該加強防護的是機翼,而不是機腹。

統計學里將這類因結果導致錯誤認知的情況,稱為“幸存者偏差”。

這種偏差其實無處不見,很多專家都跟我說,這幾年他的預測都準了之類的話。我說都扯淡呢,那是因為你把不準的都給主動屏蔽了,只留好的。電視上說,一個老人保持健康的原因是因為每天早起,早睡,鍛煉身體,等等,那是因為他們主動把那些一樣早起早睡,鍛煉身體卻很早死了的老人給主動屏蔽了,我們說一個人成功是因為勤奮、努力,那是因為他們把很多努力勤奮的失敗者給忽略了,這種偏差必須被清醒的認識到,否則很容易被陷入自我催眠的行為之中。你覺得你不成功,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還不夠勤奮,你炒股賺錢不多,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專業,不夠努力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55c84182c16d5

二、三十五歲以上不創業

關于全民創業的事情,其實是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去創業。我曾經說過,三十五歲以上就不太適合創業了。很多人反駁我說,你看人家馬云都37歲創業,為什么我們不能呢?我覺得這個事情,需要回到年代特征來看。

我們社會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前喻社會階段。

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業時代,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經驗很有用,老人是寶貴的社會財富,擁有更多的經驗就可以讓村子活得更好;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就會全村子餓死,所以傳承很重要,代代相傳的,都是老一輩給后一輩的。

第二階段是工業時代。

這個時代叫中喻社會,在這個社會里,老人的作用降低,因為時代發展較快,許多經驗跨過一二十年后就變得沒有用。所以這個時代往往是同輩之間學習,大家一起進入工廠,同輩之間優劣區分出來以后,進而向先進學習。

第三階段是后喻時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整個社會進入了指數化前進的年代。此前十年八年來看,不太會變得穩定,于是社會開始逐步坍塌,規則開始很快發生很大的變化。你在一個行業還沒有熬成專家,結果發現,這個行業就沒有了。

在這種年代里,同輩之間發現無法相互學習了,于是就要向需求的發起端學習,社會變成了后喻社會。

前輩向后輩學習,成為了很明顯的一個趨勢。在這個趨勢里,我們會發現行業經驗積累和年紀所帶來的優勢逐步坍塌了。在一個人三十五歲以上的時候,其實他跟二十多歲的孩子面臨的競爭,在資金、經驗上已經是同等,并沒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這個時候的創業,更多成為了比拼體力和試錯成本的過程,誰更努力,誰的成本更低,誰就更容易成功。更何況從年紀來看,年輕人,有十次二十次的機會,但是年紀大的人只有一次試錯的機會了。

總的來說,大齡創業者,對社會的敏感和固有的認知都很難改變,而且精力也很難跟年輕人對抗,甚至創業金錢成本也更高。

同樣的事情,年輕人一天可以做二十四小時,還能扛三四天,而中年人,稍微熬夜就吃不消。同樣有兩千塊錢,屌絲能干一個月,中年人可能只能做個十天,那么競爭力就很難相當。所以年紀較大的人不適合創業了。他們有眼光、有閱歷,更適合去做一些輔助創業者創業的事情,而不是自己親自上陣。

所以這個年代,其實是屌絲比較適合創業的年代。跟過去的基礎邏輯不一樣,已經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創業人群加入以后,市場進入混戰年代,一般人群參與越多,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力會被弱化,被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搞死。

我們投資過一個小伙子,都被認為特別能干,結果給了他的錢之后,出了個車禍,徹底半年不能動,能干有什么用呢?世界上,競爭者多了以后,決定勝負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緯度的。

55c84437a2712

三、創業是一種特質,一種內心不安分的折騰基因,不是人人都有

很多人說李總理的全民創業,最終會一地雞毛,我不這么認為。

總的來說,我自己感覺,創業是一種特質,不是人人都會有的。有很多人即使你逼著去,求著去,他們也不會去的,那是一種扎根在內心深處的不安分的心。

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我們在創業的人身上都看到這種愛折騰的基因,所以,我也不覺得,李總理說的這句話真會讓大部分人都去創業了,他只是讓很多內心本來就不安分,然后被社會規則逼著很安分的人被蹦了出來。

我們過去的社會,確切地說是個被規則束縛住的社會。任何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被教育著按照慣例去做事情,一旦你出格了,就會被冠上不務正業的說法。我當年從銀行辭職,放棄很高的職位和薪水,跟我父母說,我要創業去了,我母親哭了好幾天,哪怕到現在,她想到這個還是會哭,總感覺我現在過得很不好。她寧愿我在銀行里拿著穩定的薪水,也不想這樣折騰,這種代溝和壓力的現實存在,使得絕大部分被拍死在起步階段。但是內心的不安分,又每天都敲打著你的心,想著世界那么大,總得去看看。一部分人去了,一部分人停留了,于是人生軌跡也就不同了。

我很喜歡的李白(張秉新),每天天馬行空地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不斷地嘗試各種好玩的事情。我看過他很多很多的公司整改舉措,有些擔憂,有些贊同,然后會給他提些意見。到最后,他反駁不了我的時候,總會說一句,江南,人生不就是一場游戲么,讓我玩玩吧,錯了就錯了吧。

每次到這個時候,我就是覺得,是啊,人生是什么呢,不就是一場讓自己開心的游戲么,玩玩吧,所以也就支持他很多在我看來其實可以更保守點的決策。

互聯網出現之后,創業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很多人因為沒有錢,本來一輩子也無法創業的,現在都可以了。以前創業要借錢,萬一不成功,這輩子就完蛋了,負債累累,現在只要有個好想法,一堆人給你錢。我這幾年投資了好幾個眾籌網,至少幫助了上千個人都能去試試自己的創業了,使得創業再也不會是那么高門檻的事情了。

所以,即使李總理不喊萬眾創業,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創業本身也是一個趨勢了。這個在中國是好事情。在美國,白手起家一直是”美國夢“的主旋律,美國人看到了很多一文不名的小伙伴,一個個成為富可敵國的企業家。所以,在美國相信技術的力量,相信個體的成功,社會積極努力向上。因為有榜樣。在中國,這種情況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也出現了。

以前的富豪,很難是個體屌絲逆襲的出身,而且更多還是帶有很大得不可言明的邏輯關系在里面。但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白手起家的創業富豪,改變了這個情況。我這三年至少看到了不下五十家在三年前還一文不名的公司或者個人,借助互聯網屌絲逆襲,超越了過去很多的所謂土豪。這個不斷革新的年代,這種人的出現給了很多年輕人夢想和希望,中國夢也開始出現,至少為社會樹立了更多的進取的可行性,我不知道別人是否贊同這個社會,是有史以來社會給屌絲最大可能性的社會。

黃曉捷師兄說,這個社會是幾千年來最值得干點大事的年代,不去做點事情可惜了。我是深以為然,互聯網讓高富帥和屌絲拉到了同一個層面,甚至反過來,屌絲在現在的社會比高富帥還有更有優勢。

大變革的年代,后發者比先發者更有機會,因為他們沒有負擔,創業的各項成本更低?,F在的社會把創業拉到一個層面上來,經驗無用,金錢無用,一定程度上拉到比拼勤奮和努力以及機遇運氣等一系列的能力之上。

我在臺灣、香港做演講的時候,我說,現在其實臺灣年輕人沒有太大的逆襲希望。香港也一樣,有希望的社會,不用擔心出問題。在一個穩固統治的層級制社會里,年輕人的希望是很渺茫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往上爬獲得機會,而且出人頭地的人鳳毛麟角。

但是,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發現其實中國層級制不斷地被打掉,現在的年輕人,只要夠努力、肯勤奮、愛折騰,一般都會有很大的機會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方面來自整個社會給了更多年輕人相對自由的空間,而且大發展和變革的時代里,年輕人也有了更多的機會乘勢而起。所以,我覺得這個年代去創業并沒有什么大問題。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