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創事記上90后創業者張天一為馬佳佳發聲的文章,才又重讀了一遍前一陣朋友圈被頻繁轉發的推送,可能是哪位牛人的新一波公關大戰開始鋪墊,那些年被大眾捧起來的90后創業圈紅人的前世今生再一次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無論作者說的正確與否,其結論是:他們當年風風火火,但是現在不盡人意?;蛘咚麄儸F在仍然風風火火,也并不令人信服。
他們究竟過得怎么樣并不是重點,但是媒體們時常仍然熱愛報道90后,觀眾也感興趣90后的創業故事。許多人通過這些年輕人期待成功的僥幸,又仍然覺得成功不屬于一下竄紅的年輕人。在這樣尷尬的期待下,至少到現在這些年輕創業者說的話總有人想聽,信息豐富了他們的想法,而社交則用最快的速度轉達并放大了他們的聲音,90后所擁有的關注度是之前的年代中沒有的。
產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完了那篇關于90后創業的文章,我又去微博看了看那幾位紅人風生水起的事業,同作為一個90后我很慶幸,有這么年輕的一群人能夠站在焦點之下傳達觀點,甚至正能量。但是我在尋找創業者采訪的時候也有困惑,有些時候越是有話語權,說話的立場越被限制,或者另有它意。在90后創業者多數人都無法大紅大紫的時候,除了媒體希望我們看到的,仍然還有一些聲音雖然不夠響亮,卻也是最需要被聽到真實的聲音。
于是我想起正在北美讀書、放暑假剛剛開始創業的老朋友,他跟許多現在90后才入創業圈的人一樣,是在讀學生,有些想法和技術,有幾個鐵哥們兒一起,看形勢大好,便從不怎么需要大資金的行業入手創業。我微信問他:最近創業創得如何?
他回了我四個字:坑多誤入。
當然,朋友也說自己的回答有些夸張,他遇到的并不是多么江湖險惡,而是有太多事出乎意料。這樣的感觸我也不是第一次從創業者的那里聽到,即便是圈子里公認不錯的團隊也是這么走過來。一位現在正在做手機移動應用的朋友告訴我,當初自己也只是有個想法,然后和朋友聊起覺得可行就開始實施,后來知道有和投資人聯系與孵化器培訓的機會,便去試試,沒想到一試竟談得不錯就開始了。但是開始之后問題就來了:合伙人分家、報稅、團隊擴張之后的組成和分工、公司各項支出把關等等都是新手開公司最頭疼的問題——而其中,最核心的則是對產品產業化的準備。
對于初入這個領域的90后創業者,在這個年紀,很少有在大公司有較豐富的經驗、了解產品如何從一個想法到打磨成實物,再塑造成適合推向市場的產品的整個過程。僅僅是把想法做出來就已經需要普天同慶了,也沒法在初期就想好下一步應該如何走的全局觀,多數還是走一步算一步?,F在以90后的年齡,真正做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產品,而不是僅僅賣概念的團隊仍然是鳳毛麟角。
在輾轉尋找創業故事的過程中,類似提醒新創客產業化問題的忠告我聽了很多遍。最早是在休斯敦開會的時候,遇到一位來美國做技術投資20的多年的先生,在會議間隙休息的時候聊起現在創業的年輕人,他笑著跟我說:“我跟你說實話,你看國內現在報道哪位年輕人多么優秀融到了多少錢,但是你又看到了多少后續報道?你去行業里多待待就知道,產業化是一個充滿細節和規范又十分漫長的過程,至少我們做投資的時候非常清楚,對學生和學校里的研究團隊并沒什么期待,重在參與吧。”
后來去了加州,一位也在美國工作很久的且涉足華人創業圈的先生告訴我:“我不知道年輕人對鼓勵創業都是怎么理解的,好像讓許多人覺得創業可以速成,但是產業化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前文提到的做手機應用的朋友,在一番摸索之后,他們的服務領域就經歷了大轉折,因為最早的考慮不周,完全放棄了之前的方向。而他的朋友,曾經國內紅極一時的圖片生成軟件的團隊,這一年沒了聲音也在準備轉型。不僅是他們,一個獲得國內最著名幾家投資之一的團隊,初期的產品還沒出多久,現在也正在克服著轉型的困難,選擇同期發出新的更基礎的應用先積累用戶。當投資人曾對團隊們寄予厚望的時候,創業者們都以為這個產品至少可以掛起一陣熱風。
不過在層出不窮的媒體的幫助下,至少有些”男神”“女神”“高材生”“顏值高”的創業者都刮起了風,但究竟吹出什么、吹多久,這既是每個想新創業的人都想引以為鑒的,又仍然只是冷暖自知的故事。
除了創新與賣概念,還需要更多責任
在90后創業者中,除了在產品上的掙扎,有更多的聲音也是不容易聽到的:比如哪些融到巨款的年輕人,是因為家里人是投資人的朋友;哪些“名校畢業”的門檻實際上遠沒有大家想得高;更多對于行業的商業眼界是父母和生長環境從小培養,并不是看了一篇經驗分享文章、讀一兩本書就能補上的;或者當你感嘆有些團隊銷聲匿跡也不過如此了,但是他們正低調轉型,日子過得甚是滋潤——不過好在這些你沒有聽到的故事也并不是必須要知道,也都是復制不來的。但是在那些可以說話擲地有聲的新興90后創業者身上,我們該期待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創業。在許多年前,這個詞并不普遍,我們聽到的更多的還是”做生意“。而現在,如果要仔細分析“創業”二字,我想,拆分成“創新”和“立業”應該是恰當的。創新對90后創業者并不難,這一代一直被稱作打破傳統的一代,只是并沒什么特別——很大程度上,90后的“新”只是每個新時代的關鍵詞,是時代的詞窮,是在新社會中新城長出的一代人所具備以以前的人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世界觀,也是想要贏得關注的必然途徑。那深究創業中創新的核心究竟在哪里,就要回到“立業”。
也就要回到才提到的產業化。”立業”,一是建立一個新產業,二是在原有產業中立足,無論怎樣都是個極為漫長的過程。最近游俠電車的爭議聲漸漸消退,但是類似被媒體一窩蜂報道又被大眾揭露“不靠譜”的創業項目卻屢見不鮮??吹揭恍┯浾咔拜吋娂娝较赂锌枰岣呙襟w的鑒別力,但是另一方面,我想更需要把關的,是那些能夠站在聚光燈下的創業者們對行業的責任感。國內創業團隊除了做社交、服務平臺的,如游俠一樣,做切實產品的也不少,其中90后也有相當。我記得有做類似智能頭盔等各種各樣的智能產品的,但是后來都沒了聲音。出于好奇,我便去問做機械的前輩,幾個年輕人做產品真這么簡單?他感嘆說:“他們這不是賣產品,大部分都是賣概念”有新想法的年輕人能說服人感興趣一個原本他們覺得不需要的產品,著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我們是真的說服需要買襪子的人買襪子,還是讓已經有十雙襪子的人買了第十一雙?換一句話就是,我們在創新與給社會新定義的時候,未來的企業家們是否能夠準確切入了社會的需求,還是只是賺一筆就走。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大部分的生意都在掙扎甚至死去,有很多人都是賺一筆就走,但是中小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前進動力的主體,不僅是產生經濟效益更是負擔著關于有助于社會進步的責任,其中只要有部分實力強的企業能夠承擔起來,便是萬分有益的。對于90后創業者,這些未來的企業家主體們,在進入行業之前就早早地了解利用新的概念對于推廣和賣出產品的意義??墒撬麄兪欠裾嬲私猱a業長期發展的核心,長久以來維持產業的生產細節和道德準則,則是亟待被考驗的。之前的年代曾遺留給我們眾多偷工減料與質量不過關的問題,而現在,那些空有層出不窮的概念賭一把卻缺少長線產業支持的苗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年代的棘手問題,則真的握在這些成長起來的90后創業者手里了。
我遇到的那些在北美創業圈遇到過的長輩們,他們都深深無奈于當下國內的價格大戰和圈地商業,但當我問他們,覺得當我們這代人成長起來是否能改變的時候,他們從來都是毫不猶豫地表示贊同,好像只差我們下定決心肩負起這份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