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汕人創業的成功率真的高么?
先分享一個數據,2009年3月中國青年報的一個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其成功率也不過4%而已。而另外一個數據,來自潮汕職業學院,2012年該校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卻接近100%!
在潮創會的分享上,90后潮汕小伙子、兼職貓的創始人王銳旭說他的一個天使投資人說過,我投的就是你這個潮汕小伙子。一些天使投資人也表示過,相當于其他人,他們更關注潮汕籍創業者。我甚至還碰到過只投潮汕籍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
今天,我做了一個貌似很無聊的“粗略統計”,我的通訊錄中,有3208位聯系人,這里面,認識超過3年的,有2200人。其中,3年前就進行創業的,有274人。而到了今天,已經放棄了三年前那個創業項目的,竟然有173人。也就是說,創業平均成功率有37%。我再細分,274人中,屬于潮汕籍的,有97人,這里面,還在堅持做三年前的那個項目的,竟然有76人,如果說,一個項目堅持三年算是成功的話,潮汕籍的創業者,創業成功率竟然達到78%!這也意味著,非潮汕籍的創業者成功率居然只有14%。
坦誠說,這些數據肯定是不科學的,這樣子的統計,也是不嚴謹的。但我依然認為,潮汕籍創業者成功率高,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什么是創業,什么是成功?
這個問題,我今天問了好幾位朋友,結果答案也是非常好玩。潮汕籍的朋友對創業和成功的理解簡直是粗暴和直接,創業就是不拿別人的工資,成功就是那個項目現在還在干著。而其他地區的朋友,卻復雜多了。有人說,創業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去開啟一個事業,有人說創業必須是開辦一個公司。有人說成功應該是實現了盈利,有人說成功至少得融到A輪才算。
我是潮汕人,我毫無疑問的接受前者的解釋。包括我對自己手機聯系人的統計方式,很明顯也是按照前者的解釋來做的。不管你是干了一個高大上的TMT項目,或者蹲在農貿市場旁邊賣水果,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在創業。而失敗的唯一標準,就是你放棄了,而不管你這時候背負著多少的債務,欠下了多少的工資,只要你扛著,你就不是失敗。
一個朋友,一年前跟我說開始做農品電商,半年前見到我,說虧掉200多萬,上個月見到我,說換了個模式,但依然在堅持。我說那還叫堅持么?他說,是的,因為產品還是那個產品,客戶還是那些客戶,打法變了而已。在他看來,他依然走在成功的路上,沒有失敗。
也許,“不拿別人工資”和“堅持在干”這兩個標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點不合時宜,特別不合某些投資機構的胃口。你只要參加幾次所謂的創業導師講座,你就會發現什么找一個風口的項目,什么無快不破等等元素才是他們需要的。但我身邊,有一位80后,做手機殼的,養了十多人,每年大概有四十幾萬的利潤;還有一位,做水果店的,已經開了四個分店了,每年大概還能有八十多萬的利潤,很苦逼,天天喊忙啊累啊,但他們難道不是在創業么?
即使在TMT領域創業的,也有不少潮汕人,并不是以拿投資為唯一目標。我和幾個好友在聊我的項目,一位70后大哥說,親子產業這么大,而親子約作為一個親子活動的分享平臺,按照社群的方式,服務好達人媽媽的粉絲們,也是一個不錯的項目,非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然后沖沖殺殺與競爭對手干一架么?我沒回答,雖然我知道,走融資之路是親子約的方向,但坦誠說,我不反對這位大哥的意見。
三、兩個字,讓潮汕人創業成功率高
我把這個潮汕人(不代表全部)的這兩個創業觀跟好幾個非潮汕籍的朋友聊,很意外,他們很快接受了這個觀點。于是,我們開始討論,即使是同一個標準,為什么還是潮汕人創業成功率高呢?
絕大多數的潮汕人都來自中原地區,而潮汕地理位置獨特,前大海后大山。這種地理構成,不僅讓潮汕人產生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神,也造就了一種“雜交”的性格體系。媽祖和三山國王,一個是海的神,一個是山的神,都是潮汕人崇拜的對象,大海造就了敢闖敢冒險的精神,而高山,卻需要步步為營與野獸斗智斗勇。所以,很多人說潮汕人做生意能夠在該冒險的時候冒險,該謹慎的時候謹慎,某種程度,體現了這兩個神的性格。
這種文化,也許的確是幫助了潮汕商人的經營,但對于創業來說,我們還是覺得,不能作為成功率高的一個核心理由。這個會上,一位曾經被邀請到國務院的80后創業者,艾晨斯咖啡創始人吳志偉的一句“不留退路”卻突然讓我恍然大悟。我記得當時利海集團的老板謝先生在問我準備了多少錢創業的時候,我發現我回答不上來。因為在我感覺,錢花光了,就賣汽車,賣完汽車就賣掉房子,很正常。但可能在他眼里,應該是準備了100萬,虧掉了你陳泳佳就還可以找份工作打打工。
因為“不留退路”這句話,我還真的特地注冊了一個獵頭網站,然后輸入身邊一些正在創業的朋友的名字進行搜索。結果,凡是潮汕籍的創業者,沒有一個在獵頭網站上有登記資料,而我也的確搜到了兩位非潮汕籍的創業者,在創業的同時,把自己的簡歷提交給了獵頭網站。
與吳志偉的不留后路相對應,已經算是真正成功者、有米創始人、85后的陳第,在演講中強調創業者必須要堅持。我非常認同,但我又覺得堅持兩字還是過于溫和,應該叫做“死磕”。這也就是我說的,潮汕人創業者成功率高的秘訣就是這兩個字——死磕。
其實,這個場景,在我們的父輩中,顯得很正常。我父親是建筑行業的,他經歷了資金短缺、工人傷亡、甲方逃跑等問題,但他卻一直做下去,直到退休。深圳水貝多少潮汕老板,在珠寶行業經歷了多少次動蕩和洗盤,他們從珠寶加工,做到珠寶批發,做到珠寶品牌,做到珠寶電商。還有人經歷了坐牢、跑路、車禍,但緩過氣來,又干珠寶。
所謂“死磕”,就是不管多難,永不放棄。而既然不放棄,又何來失???這就是潮汕人創業的樸素邏輯。
四、死磕不是來自理想,而是羈絆
這是一個情懷和雞湯橫行的時代。汪峰在中國好聲音問的“你的夢想是什么”也成了創業圈講故事的開頭了。但是,夢想?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也許會回復你“呵呵”兩字。
那天中午,我和學加的創始人謝鵬在吃飯,他說了一個觀點令我耳目一新,卻又感同身受。他說,創業大多不是因為夢想,而是因為羈絆。什么是羈絆?羈絆就纏住不能脫身,束縛。比如,你放不下的內心的東西,也可能是你都不太想說出、但卻咬牙堅持的東西,而羈絆的這個的力量,遠遠比理想更強大。
你去問問兼職貓的王銳旭“大學沒畢業,你就創業,是因為什么夢想”,他可能會告訴你,“呵呵,啥夢想?家里沒錢了??!”你去問問艾晨斯的吳志偉,他可能會說,“呵呵,不干下去我那幫兄弟怎么辦,再說還欠人家三十幾萬呢!”你來問問我吧,我會恨恨的告訴你,“他奶奶的當時一時興起眾籌了親子農樂園,我總不能拍拍屁股告訴大家集團轉型了,我也不干了吧”。這就是羈絆。
我相信,面對著觀眾演講,吳志偉會喊著要改變三千萬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王銳旭會說讓大學生兼職更安全,我也會說通過親子陪伴來提升80后媽媽的價值。挺好聽的,只不過,很多創業者講故事講著講著自己都入戲了,在人財物力都痛苦的情況下,卻傻乎乎的聽從創業導師的所謂不忘初心、降維打擊、風口起飛等概念,但卻忘記了自己和團隊都快活不下去了。但潮汕人更多的,卻是懂得抬頭事業低頭生意,活下來才是王道,做起來才敢牛逼。
所以,這次的潮創會,也產生了一句被朋友圈轉瘋了的話:“先浪面,后浪險”。這句話也是吳志偉說的。潮汕粗話,非常接地氣,一位朋友翻譯如下:浪險是非常厲害的意思,浪面是沒面子的意思。這句話連起來,就是想出人頭地做個很厲害的人,首先要學會忍辱負重,不要自以為是。內心的羈絆,是我們內在強大的驅動力,即使有時候不可見人,或者不愿說出,但卻是你隱忍和堅強的理由,也是你“死磕”下去的原因。
--------------------
其實,潮汕人并非一個特殊的人群,只是,他們的相互抱團,彼此鼓勁,共同死磕的氛圍,能夠讓他們充分爆發內心羈絆的力量,從而對項目進行死磕,僅此而已。同時,在朋友之間閑聊,那句帶著輕蔑口氣的“某某人又換了一個項目”,也足夠體現了這個人群對“死磕”二字的尊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