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價戚繼光
對戚繼光抗倭感觸頗深:戚繼光是個經常受賄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時家里很窮,沒留下什么錢。原來戚繼光把受賄的錢用于疏通皇帝身邊的大學士、大太監,以讓抗倭的事業繼續下去。戚繼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徑是獲得整個大明系統的支持,大明系統身邊的關鍵是那些大學士、大太監。
《明朝那些事兒》里的俞大猷,論軍事天賦,俞大猷與戚繼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潔,最后被別人干掉了,抗倭成就更與戚繼光相去甚遠。
柳傳志感嘆,如果沒有那些變通的做法,如果沒有一個堅定的目標,聯想在很多個節點上都會夭亡。
二、評價諸葛亮
《三國演義》里令我最傷感的人物是諸葛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落得個“星辰隕落、秋風五丈原”的凄涼下場,讓人不勝唏噓。到現在才悟出其中道理。諸葛亮到底是個悲劇人物還是成功人物?歷史上看他是成功人物,現在的人都把諸葛亮看成道德和智慧典范。但他是悲劇人物,因為他預定的目標沒有完成,而他本該有可能完成的。
諸葛亮之敗,固然有當時復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認為他本人培養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點將的時候,一般我們很難看到核心團隊成員的決策參與,更多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專斷,這種習慣導致了后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葛亮的絕對依賴,廣大謀臣及將領缺乏決策的實際鍛煉。
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不分大小多親歷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沒有放手著力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后續人才,以致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他最后選定姜維做接班人,也主要還是讓姜維任事,對姜維如何定戰略、如何處理內政,尤其是處理與成都朝廷集團的關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養指導。
“那次我到成都去看武侯祠的時候,認為諸葛亮最吃虧的地方,就是沒有解決好帶人的這個問題,他就是太強調事必躬親,但是實際上你要真帶人干活,卻都自己控制、把握著,別人就沒法鍛煉了。他那時候應該讓姜維去主持戰局,哪怕打了敗仗再進行總結,也是好的。”
“像馬謖,諸葛亮明確規定了你應該怎么做,你沒那么做,果然錯了,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其實在某些局部戰役上,就是應該讓他自己去設計,回來咱們再復盤,這樣的話他才會成長。說蜀中無大將,這個話沒有道理,前一撥人太強了,老占著這個位置,你讓后一撥人怎么有機會鍛煉成將材?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后面年輕人的智商、才干,絕不會比前面的差!”
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除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的判斷力之外,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了。
三、評價袁紹
《三國演義》里有一段說袁紹兵敗官渡后,回到河北,他的謀士給他出主意,如何恢復實力。袁紹說,我的第三個兒子袁尚病成那樣,我根本沒心思管這些事了。謀士就很生氣,仰天長嘆。有的時候我想,袁紹不也是個人嗎?
他的愛子病了,他不能夠專心工作,這不是人之常情嗎,為什么他這樣就不被允許呢?后來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他兵敗,不只是他完了,他手下幾十萬兵就全得被人殺了。成為領導者的首要要求是“胸有大志”。你不能光想自己的事,這就是做領導的人必須承擔的。
四、評價司馬懿
新拍的《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把司馬懿拍成一個非常有追求的人。他屢受挫折卻不放棄。這是干嘛呢?貪啊!貪什么?就是想做事,想領兵,想跟諸葛亮斗一斗。
在現實中,確實有這種人存在,這些人不僅在中國尋找機會,他的抱負是要到世界上跟別的公司去比一比。當然,這其中有不少人,以跑短跑的方式去競爭,這個不足為取,但是確實有一些人是看準了目標,把結構調整好再往前走。確實有司馬懿這種人,你說圖什么,他也沒圖什么,但就是有這樣的人。
五、評價康熙
康熙最后去世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其實呢,康熙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他的兒子里邊也有能力很強的人,如果早點在康熙在的時候,就能夠讓他們(兒子)充分地表現出來,能夠讓他們接班,這樣的話,就不至于發生幾個兒子相斗的這種悲劇。當時為什么康熙不愿意呢?還是太想自己實際操作,自己把權力握得太緊。
如果我要是為了今后聯想長遠的發展,我自己并不想把權力全都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你想要特別突出自己的地位的話,那你就不會這么做了。如果要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負責,就應該提早開始放權,對適合的接班人進行考察。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表現,自己也有調整的空間。
六、評價曾國藩
曾國藩的四件事印象很深。第一是屢敗屢戰的精神,這種頑強勁頭是企業家必不可少的。
第二是他靜思的方法,每每大戰打完了以后要點上一炷香,細細琢磨一天,這跟我的工作方法很相象,每到一個時候要退出畫面把這個事兒重新復盤想一想,不過后來發展到不是我一個人想,而是一個團隊一起想。
第三是要看到競爭對手的優點,像曾國藩對左宗棠的分析。一般人不愿意看競爭對手的優點,曾國藩特別善于發現競爭對手的優點,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第四是曾國藩很注意反省,有自知之明。多次檢查他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這也挺了不起,他不是自卑,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看書人自己悟的事。
七、評價毛澤東
我覺得那些年學“毛選”的時候,我自己比較多看的是“毛選”的第四卷,第四卷里邊全講打仗的故事,其實毛澤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任何一個課本來說打仗應該怎么打,就是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決定,根據我方力量、根據對方力量來決定。
這個給我的印象最深,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我也沒有先去想這個事是不是一定要創新,是不是一定要跟人學,什么路上該怎么走就怎么走,走出路自然放心。我就覺得這就是最好的路,所以我就是這么想的。
當你把目標想清楚以后,選擇一條到達你目的地的最好的路,也許別人走過了,你去跟人學,別人沒走過,你就自己創,做出東西自然包含創新的內容在里邊。要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這條路走過來沒有特別值得遺憾的地方。
八、評價鄧小平
我最崇拜鄧小平,因為在當時各位很難想象,我原來崇拜周恩來,在1976年周恩來逝世,一直到5月份那么長時間,只要我一看見他的照片就忍不住想要流眼淚,覺得他實在是在非常委屈的情況下,在承受著中國的運轉。但是后來鄧小平的出現,讓我有了新的感覺,就是要敢于突破。
因為這里邊還有很多歷史故事,鄧小平確實是把中國帶到了新的高度,不然假定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變革,中國也可能就如北朝鮮,大家可能在那里喊著什么,完全有可能的,所以確實需要一個偉人突破,突破以后環境會發生變化。
我覺得從鄧小平身上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鄧小平的做法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做法。他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對我后來的工作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公司的發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作為領導,在公司小的時候,你要做具體的事情,到公司大了的時候,實際上是要研究怎么樣提供機制體制,選擇正確的人的這么一個過程。而鄧小平在機制體制方面,在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上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
柳傳志評價自己
我是守正出奇的人,基本上是按照規律做事,出牌都有規則,到一定程度就會冒一次險,集中做一次出奇的事情,而不是經常一來就冒風險,或者求高效率、高回報。我都是按章辦事,但是絕對是在該出手的時候會出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