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現場:公募、私募、券商、機構、上市公司、大戶六路大軍競逐新三板,被譽為“中國真正的納斯達克”的新三板逐漸成為各方資本的必爭之地。
熱點描述:隨著各路資本的大量涌入,目前不少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價漲幅超過二至三倍。年初至今,股價成功翻倍的個股已有389只。
■文/黃瑩穎,資深證券從業者
今年年初開始,有一些以創新業務見長的基金子公司已經將新三板上升至公司戰略層面,成立專門的團隊,甚至有在A股浸淫多年的基金經理放棄A股直奔新三板而去。短短數月內,粗略統計后發現,有近20家基金公司已發行或正在籌備有關新三板的相關產品。
公募:公募專戶資管齊上陣
由于通道業務正日益遭到擠壓,多數基金子公司開始謀轉型之路,被譽為“中國真正的納斯達克”的新三板逐漸成為基金子公司的必爭之地,其產品則以專戶和資管計劃為主。“專戶和資管計劃的區別并不大,只是資管計劃可投資的范圍更廣,我們可以投資擬掛牌公司的股權。”深圳一家基金子公司的產品部人士介紹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子公司,真正的公募產品也將給這個火爆的市場添柴加薪。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支持機構投資者參與新三板投資,鼓勵公募基金將投資范圍擴大到新三板股票,目前正研究制定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掛牌股票的業務指引。與此同時,新三板指數的推出為公募產品真正入市,以及公募產品發行指數基金(比如ETF基金),鋪平了道路。南方基金總裁助理李海鵬表示,南方基金正在積極研究新三板指數基金。此外,據博時基金內部人士透露,公司的新三板指數基金也正在待批中。
私募:熱情最高猛發新產品
據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統計,自2014年下半年起,私募、公募、券商等多家機構紛紛發行新三板產品,其中私募機構發起的新三板基金最多。目前私募機構參與發行的新三板產品共計60只,其中,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產品有53只,涉及景林、理成、鼎鋒、朱雀等二級市場的知名投資機構。其中,今年3月的新三板基金備案數量最多,有29只。在目前可獲取的業績數據中,呈瑞投資發行的新三板投資基金收益最高,7個月累計收益177.20%。
從新三板的投資看,不僅需要一級市場的投資經驗,也需要二級市場的投資經驗。從一些私募機構的業務看,早已在過去數年將業務覆蓋到了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比如景林投資在海外對沖基金、A股陽光私募基金、PE基金均有布局,其PE基金已有5個項目通過IPO上市,目前該機構已發行了一只新三板基金。
券商資管:圖謀全產業鏈業務
事實上,券商是新三板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年中,已有不少券商直投子公司設立新三板投資基金。大型券商中的申銀萬國證券、中信、國泰君安、廣發等先后設立專門的新三板基金,平安證券、華龍證券等中小券商也設立專門的新三板基金,發力新三板股權投資。
今年上半年,公私募基金投資新三板蔚然成風,但券商資管聚焦新三板投資的并不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廣發證券(000776,股吧)、華融證券、中信建投、德邦證券發行了針對新三板的集合理財計劃,分別成立了廣發資管新三板全面成長、華融金三板掘金1號、中信建投鑫享新三板和德邦三板啟航1號等四個集合理財計劃。
華融證券表示,雖然目前券商推薦企業掛牌新三板的收益并不高,但通過深耕新三板全產業鏈,新三板市場有望成為券商重要的盈利增長點。券商集合資管計劃投資新三板有其獨特優勢,能夠發揮券商各業務條線的合力,同時也豐富了新三板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此外,券商資管業務參與新三板,將進一步激發券商對新三板推薦掛牌、做市、定增、發債等一系列業務的熱情,在中小企業投資融資服務方面,新三板的功能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VC/PE:舞劍意在項目退出
VC/PE作為以股權投資為主業的機構,顯然并不會放過新三板涌現出的巨大投資機遇。深圳同創偉業合伙人張文軍指出:“2015年新三板面臨很好的投資機會,新三板有一部分的股票通過券商的做市交易已經產生了比較大的交易量,每天有將近10億元的交易量,這個數字會不斷地增加。新三板和中小板、創業板的交易制度接近了,投資者的門檻也會大幅度降低,這塊我們覺得很可能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不過相對于其他機構,VC/PE更看重的是新三板作為一個退出渠道。如業內知名的九鼎投資,不僅鉚足勁推動所投項目公司掛牌新三板,目前已有31家企業已經掛牌新三板,融資1.01億美元,而且九鼎自身也已于去年成功掛牌新三板。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除九鼎投資外,啟迪創投亦有25家所投項目掛牌新三板,達晨創投則有21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VC/PE更是將“PE+上市公司”模式帶入新三板,實現項目退出。如硅谷天堂3月即與億童文教簽訂相關財務顧問協議,為公司提供收購與兼并等資本領域的顧問服務 ,同時雙方以文化藝術相關行業設立并購基金。
上市公司:新三板是“選秀場”
與其他機構不同的是,新三板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更像是“選秀場”,其參與新三板的手法,用“鯨吞”形容更合適。上市公司收購新三板公司,其目的并不像其他機構是為了投資收益,而是為了壯大市值,擴大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至今,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掛牌公司,包括易事達新冠億碳、金豪制藥、瑞翼信息、屹通信息等多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均被上市公司并購。清科研究中心報告指出,相較于其他中小微企業,新三板掛牌公司由于具有更規范和更透明的特點,各方面的規范性無疑提升了其作為并購標的的競爭力。
不過,今年以來,由于引入做市制度,新三板做市股市盈率普遍飆升,上市公司的“選秀”難度將加大。“上市公司收購新三板公司,其看點就在于主板可以享受更高的溢價,但是現在主板和新三板的差距在縮小,溢價空間在壓縮,未來上市公司通過并購的方式參與新三板難度會越來越大。”深圳某券商新三板投行人士指出。
大戶:有錢任性,野蠻拉漲
隨著各路資本的大量涌入,目前不少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價漲幅超過二至三倍。年初至今股價成功翻倍的個股已有389只。巨大的賺錢效應正吸引著一些個人投資者躊躇入場。不過,新三板的開戶條件并不簡單,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求投資者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結束時,證券類資產市值應在500萬元以上。對于成交量與A股有著天壤之別的新三板而言,這些有錢任性的大戶完全可以輕松玩轉,隨意拉漲。
以近日聞名新三板的中山幫為例,全國股轉公司交易監察系統顯示,2015年3月23日至27日,共有40筆交易以超高價格成交,涉及協議轉讓股票包括華恒生物、中科軟、冰洋科技等8只股票。上述股票交易中,成交價格最高的是華恒生物,共成交6筆,成交價格在110元至1058元不等。參與華恒生物股票交易的賬戶在交易報價中甚至出現了99999.99元/股的買賣報單。其背后操縱者之一正是中山市一位大戶。據了解,該投資者系因與掛牌公司產生糾紛而故意拉高股價,以此來引起市場注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