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三板,我國還有一些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俗稱四板市場。它們是為特定區域內的企業提供股權、債券的轉讓和融資服務的私募市場,一般以省級為單位,由省級政府監管。目前大多數省都有了自己的股權交易市場,已建成并初具規模的有:天津股權交易所、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前海股權交易中心等。
各地四板的分布情況可參見知乎用戶梧桐樹下整理的分布圖:
四板的功能具體表現在:1、基本面向中小企業,滿足各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2、為所在地投資人提供了資金運用渠道,有助于激活民間資本;3、多數股交所制定了鼓勵科技企業的政策,有助于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等等,由于以上諸多好處,各地政府對四板寄予厚望,試圖做大本地四板市場,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掛牌。然而2013年新三板的擴容,卻令四板的地位略顯尷尬。
這是由于,新三板與四板的服務對象有所重疊,二者都服務于非上市公司,而且公司定位都是在各行業、各地區高科技、高成長性的,相對優質的企業。除此之外,兩個市場間存在巨大差異。有觀點從稱"三板只是擴大版的四板"是完全錯誤的。
三板與四板的差別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市場性質和監管機構不同,新三板是證監會監管的全國性證券交易所,而四板是地方政府設立并監管的私募市場。一個是"全國糧票",一個是"地方糧票"。
其次,掛牌公司不同。新三板的掛牌公司一定是符合條件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可以超過200人;地方股交所的交易主體并無此要求,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甚至擁有經營性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都可以成為交易主體,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
第三,交易標的不同。新三板是純粹的股權交易平臺,交易標的是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產權交易所則沒有區分資產與股權的概念,交易標的包含股權,也涉及知識產權、技術產權、金融業產權等企業資產。嚴格意義來講,產權交易所并不能被視為我國的證券市場的一部分,目前只能歸其"場外交易市場"。
第四,交易規則不同,企業股票在新三板交易可以通過協議轉讓、做市、競價等方式,股票交易單位1000股/手,實施T+交收;四板一般不存在線上交易系統,僅采取協議轉讓方式進行交易,交易遵循"非公開、非標準、非連續"原則,旨在鎖定風險向社會溢出。
新三板在交易活躍度、融資渠道、治理透明度及規范性、以及服務水平上,都較地方的四板有明顯優勢。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而新三板近來的火爆更突顯了其吸引力,故使得兩個市場間產生了些"對抗"的意味。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用盡辦法說服本地企業放棄新三板,在本地股交系統掛牌。
但事實上,三板和四板"本是同根生",用官方的話說,"都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監管層希望看到的,是各種規模的公司都能在不同"板"上找到融資渠道,且公司在不同"板"之間能夠流動。
盡管目前四板到三板的轉板通道還沒打通,不過可喜的是,已經有地方股交所(如魯股權交易中)與新三板達成"綠色通道",向新三板批量輸送企業。(截至目前,魯股權交易中心已經向新三板輸送了17家企業。)
而四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底座,功能不止在為新三板輸送優質企業。實際上,四板在掛牌容量、掛牌成本、信息對稱等方面,對企業和投資者來說均有優勢。尤其是在服務方面,四板市場服務更豐富,一些個性化服務,如做定向推介、交易撮合、稅務咨詢等,均可作為留住優質企業的招牌。
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上提到,"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發展服務中小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肖鋼也多次表態,加快出臺規范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未來四板的前景,也有無限想象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