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處境邊緣化
估值低,難以得到投資者的認同,這似乎已經成為中概股在美國市場深陷的尷尬處境。如今,在這些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尋求私有化和回購盛行,中概股似乎正在遭遇一個特殊時期。
集體謀回歸
與前幾年中國公司紛紛尋求赴美上市不同,今年以來,美股市場中概股正尋求批量撤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計有27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或完成私有化協議,而相較之前每年的個位數同類事件,中概股私有化呈現井噴化態勢。就連2014年年底赴美上市的移動社交應用公司陌陌也已宣布將在2016年2月左右完成退市動作。
與此同時,那些尚未計劃回歸中國資本市場的中概股也開始祭出回購措施,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以及京東在內的中國國內相關行業龍頭公司都已經公布其回購計劃。其中阿里巴巴未來2年將回購價值40億美元股票;京東計劃回購10億美元股票;百度以及網易也將分別回購10億以及5億美元的股票。
無論是退市還是股票回購,其背后都是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中長期的價值低估問題。近年來中國國內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紛紛赴美上市,不過這些公司有些最終并沒有獲得合理的估值,甚至是低估。加之前段時期A股市場的火爆,更加速了中概股的回歸。
國信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從2014年11月開始,納斯達克和創業板指數都遠遠超越中國互聯網指數。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納斯達克指數和中國互聯網公司指數完全背離。
中概股和中國創業板指數走勢基本保持一致;但是,中國互聯網的走勢和創業板走勢嚴重偏離。特別是從2014年11月開始,國內創業板指數將中國互聯網指數大幅甩開。這種背離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中概股的市場公允價值與真實企業價值發生偏離。以中概股和A股行業龍頭市場表現比較看,不同領域的龍頭市值差距更是明顯。
國信證券認為,長期的低估值可能會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由于市值比較低,所以對機構投資者缺乏吸引力,研究機構對其失去興趣,導致較低的成交量,進一步使得市值更低。
低估值和投資者沒有興趣關注導致不能引入美元;紅籌架構和海外上市不能引入人民幣;缺少美元和人民幣資本導致無法持續增長或者擴張,無法進行新產品開發。到最后企業陷入競爭力下降業務萎縮的困境。
換言之,目前中概股正陷入尷尬境地——除了名聲之外,當初的融資發展的主意卻落空。
誠信屢遭質疑
如果從中概股在美股市場的存續時期而言,其常有寒冬、暖春的輪換。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似乎中概股已基本陷入邊緣化境地——無人問津且長期維持低交易量。這就又要回到老生常談的問題——誠信。
近幾年來中概股有關誠信問題頻發,財務數據、內幕消息交易以及虛假聲明等,都紛紛困擾著美股投資者。
今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曾指控兩名中國個人美股投資者涉嫌對58同城股票進行內幕交易,稱這兩人在“明顯安排好的時間”購買了58同城的買權,并獲利頗豐。最終,上述投資者認罪受罰。
不過,從中概股走勢來看,此可能僅僅為中概股內幕交易的冰山一角。諸如奇虎360、蘭亭集勢、空中網、新東方以及東南融通等都曾遭到質疑,雖然不是每家遭到質疑的中概股都存在問題,但是不得不說,海外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戒心仍較重。
清溪資本合伙人司徒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很多中概股在有重大消息披露前,期權交易就會出現很不正常的交易量,而該種現象也經常出現在中概股私有化消息以及財報披露前期。
而從中概股的交易量來看,其往往也容易成為部分機構的操縱對象之一。因為常年偏低的交易量以及低估值,使得操縱成本偏低,并且更容易操作。
司徒捷表示,正是由于中概股的暴漲暴跌容易激發散戶投資的投機心理,所以目前就中概股而言,除少數優秀的上市公司之外,其余較難獲得海外機構投資者的認同,反而是部分中國投資機構在參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