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股轉系統市場發展部總監胡益民日前在深圳呼吁新三板掛牌企業自身發力,培養董秘和信批人才,適度讓渡股權,以促進交易活躍度。
胡益民在聯訊證券策略會上表示,目前企業掛牌申報量很大,由于目前人力物力的約束,很多券商反映做不過來,強調券商對企業做好終身指導的同時,也強調企業在掛牌過程中和掛牌后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董秘和信批人才,不能光依靠中間機構。
截至上周五,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5259家,接近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兩倍,目前在審擬掛牌企業數量尚有1716家,還有數千家企業已經和券商簽約進入掛牌程序,市場預計今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可能突破1萬家。
由于掛牌數量增長太快,以及推薦掛牌業務利潤較低,目前主辦券商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對短缺。一位參與掛牌業務的投資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企業掛牌中介費用通常200多萬元,雖然去年以來有所增長,但是券商一單的利潤往往只有20萬元左右。
一位券商掛牌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中小微企業掛牌和IPO相比體量很小,但是復雜程度、每道工序絕不亞于IPO項目。一線人員接觸下來,三板項目非常不規范,不像IPO那樣做過好幾輪梳理,架構已經打好了。”
雖然新三板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實行自律監管,但是許多掛牌公司信息披露都很不充分。許多小微企業都是剛剛開始接觸資本市場,對信息披露規則不熟悉,同時主辦券商也難以對每家掛牌企業及時督促。
智能硬件制造商利爾達(832149.OC)是今年第一家舉辦投資者接待活動的掛牌公司。公司董秘張小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介機構對企業只是督促和督導的作用,不可能對所有應該披露的信息做到及時充分的了解,對企業更了解的還是公司的董秘,但很多掛牌公司董秘自己都不能完全按照規定進行信批。券商和董秘之間一定是要相輔相成。”
新三板并不強制要求掛牌公司設立董秘,只需要有一名信息披露負責人,事實上往往由公司其他管理人員兼任。張小艷認為,這是很多企業無交易、無融資的原因。
自掛牌以來沒有過成交和融資的企業占新三板掛牌總數的一半以上,被市場稱作為“僵尸股”。雖然有越來越多企業掛牌,但是新三板市場日均交易額始終在10億元左右徘徊,在去年下半年一度只有3、4億元的成交額。
僵尸股現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掛牌中小微企業股權集中度較大。據股轉公司統計,截至去年底,有40%的掛牌公司股東人數低于10人,股東數超過50人的公司占比不足20%。
胡益民周日表示,新三板對發行和公眾股比例沒有強制要求,但是“要有引導企業適度的讓出股權促進交易,但這個過程需要磨合,對于股本較小的公司可以先解決融資,增進企業的實力,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再去交易、做市。”
關于稀釋股權和引進股東促進流動性之間的矛盾,張小艷認為,這是實際控制人在準備進入資本市場之前就應該想明白的問題,究竟要公司價值做大還是要絕對控制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