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變陣”的協信,試圖從物業市場殺出一條血路。1月27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發布公告稱,從次日起,天驕股份將于該平臺掛牌公開協議轉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天驕股份新三板掛牌前夜,中民投旗下的中民物業低調入伙,成為其持股25%的二股東,而大股東協信則持股75%。
看似簡單的股東入伙,但中民投的一舉一動本身就引人注目,再加上協信的低調,讓外界對天驕掛牌謀突圍抱有更多猜測。
協信引入戰投重組物業
天驕股份的前身為天驕物業,成立于1999年,實收資本200萬元,主要股東為重慶協信,2015年5月股份制改造之前歷經了多輪股權轉讓與增資。
記者注意到,2010年,包括重慶協信與兩名自然人集體將所持天驕物業股權平價轉讓給協信遠澤。對于此次股權轉讓,天驕股份公開轉讓說明書表述說,此系配合協信集團董事長吳旭的整體上市戰略,重新搭建股權架構。
隨著地產轉型加速,非上市公司的協信缺少了資本市場融資,與同屬渝派的龍湖、金科與東原等差距也較為明顯。比如龍湖近日剛發行了5年期人民幣債券,實現融資23億元,而票面息率僅為3.3%。
2015年4月底,天驕物業實施股改,并更名為天驕股份,注冊資本2000萬元,協信遠澤以轉讓股權的方式首次引入中民投旗下中民物業重慶子公司皓吉物業。幾個月之后,皓吉物業以接近15元/股的價格增資近410余萬股。
記者注意到,從天驕股份的高管構成來看,吳旭任命協信集團執行副總裁曹志東為天驕股份董事長,并要求新團隊提高“經營、管理與組織”三個能力等。
協信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天驕股份的成立是協信集團2015年繼南山協信、啟迪協信、商業地產集團之后在重組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借資本驅動多產業發力
從以往發展模式來看,協信主要集中于商業、住宅地產,最近一兩年才加速轉向了“產業造城”,試圖發力“商住產一體化”的商業模式。
來自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協信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29.4億元,在房企銷售百強排名第77位,實現銷售面積108.3億元,在房企銷售百強排名第84位。
與2014年同期數據相比,協信2015年銷售金額與銷售面積均出現了一定幅度下滑。2013年,協信銷售額僅有75億元,2014年突飛猛進實現翻番。
協信業績為何遇小高峰后會突然滑落?記者注意到,協信旗下商業的主打品牌“星光系”,在重慶、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多個項目均為較大體量的持有型商業。
這雖然順應了行業大趨勢及協信戰略轉型的方向,但相對延緩了資產周轉率和資金回籠速度,加上已涉足更多“產業造城”大盤,勢必會加大資金鏈壓力。
重組以來的天驕股份屬于協信“商住產”模式開發運營的中后端,但房地產已進入買方市場,提供優質物業服務的產品越來越受客戶青睞,這已成行業共識,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公司估值。
天驕股份財報顯示,2013年資產負債率高達102.6%,2014年則下降至88.34%,截至2015年6月底為81.28%,總資產1.2億元,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1287.89萬元,是2014年的近兩倍,也是2013年的近4倍;2015年上半年毛利率27.82%,與前兩年相比穩步上升。
從上述數據來看,天驕股份整體盈利性與運營能力相對穩健,但缺點是負債率較高,資產規模較小。天驕股份坦言,公司之前市場開發及主營業務靠自有資金發展,但現在需要與資本對接,提供資金支持公司跨越式發展。
協信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天驕股份將致力于“構建全息物業服務生態圈”的核心目標,進一步對“商住產”領域的客戶需求進行價值細分,采用社區O2O模式,打造適應不同需求的“小A”平臺;進行業務拓展和適度的業態結構調整,繼續擴大商業、產業物業管理領域的發展,將公司服務特色延伸到該類型中去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