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有9家券商被點名,5家被出具警示函
2月24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下稱“全國股轉公司”)再次發布針對券商的自律監管措施,長城證券未切實履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職責,在投資者適當性認定及開通投資者權限方面存在違規行為,全國股轉公司決定對其采取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的自律監管措施。
此前,國泰君安因去年12月31日的“砸盤”行為,導致16家企業尾盤跳水,隨后全國股轉公司對國泰君安及主要負責人采取紀律處分,采取公開譴責和通報批評。
2016年開始,新三板監管層便連出重拳,今年以來,被全國股轉公司點名的券商已有9家,其中5家券商被全國股轉公司出具警示函。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合伙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三板從之前的放水養魚階段,逐漸向水龍頭收緊階段過渡,下一步才能開始制度完善和創新” 。
而“遲遲不肯落地”的新三板分層制度終于明確了時間表。3月4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例行發布會上稱,新三板市場分層預計在今年5月正式實施。隨著分層腳步的臨近,新三板對市場的監管也愈發嚴厲,新三板市場或將迎來史上最強監管風暴。
券商密集被點名
2016年農歷新年假期剛過,國泰君安便收到上海市證監局的“大禮包”。2月16日晚間,國泰君安發布公告稱,收到上海市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事先告知書》,被限制新增做市業務三個月。2月29日,國泰君安正式開始3個月的“禁閉”。
這張由證監會開具的“限制新增做市業務”的罰單,是由于國泰君安在去年12月31日異常報價事件中,曾造成16只新三板股票尾盤價格大幅波動,跌幅最大達19.93%。
此前,全國股轉公司已在1月29日對國泰君安“砸盤”事件作出紀律處分,給予國泰君安及相關負責人公開譴責和通報批評。不過,遭遇“頂格處罰”的國泰君安并不是今年唯一因新三板業務違規被處罰的券商,今年以來,已有9家券商被全國股轉公司“點名”。
全國股轉公司最新發布的自律監管措施信息表中顯示,截至3月6日,2016年全國股轉公司一共作出了15次自律監管,其中針對券商作出的自律監管措施有9次。
9家券商中,有5家券商被全國股轉公司出具警示函,分別是:英大證券、第一創業、中泰證券、長城證券和國泰君安,第一創業和長城證券同時被責令改正;另有4家券商被約見談話,包括開源證券、西南證券、方正證券和民族證券,其中開源證券被責令改正。
違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2016年1月11日,長城證券在審核合伙企業客戶申請開通參與掛牌公司股票公開轉讓權限的相關材料時,僅根據合伙協議認定其滿足實繳資本500萬元以上人民幣的資產要求,并于系統內單邊為其開通了參與掛牌公司股票公開轉讓的權限,導致該合伙企業越權買入掛牌公司股票。
英大證券則是在為明利倉儲提供做市服務的過程中,因交易員誤操作、做市報價系統前端控制指標未設置等原因,造成相關股票成交價格出現瞬間上漲501.88%的情形,導致三板做市指數瞬間上漲108.65點,振幅達7.35%。而國泰君安則因“股東辦理股權質押登記未在申報材料中披露”被二度點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國泰君安被作出紀律處分的當天,全國股轉公司還發布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辦法(試行)》,該評價體系以主辦券商各項業務出現的執業質量負面行為記錄為基礎,結合自律監管措施、紀律處分、行政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對主辦券商執業質量進行評價,一旦負面行為被發現,就將被扣分。該評價體系將于4月1日起正式實施,已取得推薦、經紀或做市業務備案函的所有主辦券商,都將被納入評價系統。
趨嚴政策密集發布
從今年1月下旬開始,新三板密集的政策發布便顯示出監管趨嚴的態勢。
1月19日,繼去年底私募股權基金(PE)掛牌新三板被叫停后,類金融企業掛牌新三板也被按下暫停鍵。隨后,在1月22日證監會每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禁止任何市場機構發布新三板公開轉讓交易行為和股票買賣意向信息。這也是官方第二次提出這個問題,去年9月14日,全國股轉公司曾首次發文警告第三方平臺,禁止第三方平臺買賣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票。
東吳證券一位負責新三板業務的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三板在過去的一年幾乎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各種機構都希望借助新三板這個快速生長的平臺分一杯羹。但同時也亂象叢生,場外股票交易信息發布平臺無論對投資者還是企業來說,都存在一些隱患,加強監管有利于信批規范,以及市場健康發展”。
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新三板設立的初衷是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但幾家大的PE抽血式的瘋狂定增無疑是與初衷相背的,會影響三板市場的良性發展,因此有人調侃新三板市場的定增有兩種:PE定增和其他定增。”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新三板市場融資規模為1216.45億元,而PE融資總額達300.59億元,占比近1/4;前十大單次定增額中PE占據了其中的6席。
正是由于諸多亂象,全國股轉公司在1月27日密集發布了《新三板典型違規違法案例簡析》《莫將“包容”當“縱容”》《以強有力的市場監管護航新三板》等3篇文章。文章以空前強硬的語氣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態度堅決、明確,即堅持‘零容忍’,一旦發現,堅決處理、絕不手軟。”同時,當日公布了對英大證券烏龍指事件以及中海陽大股東薛黎明操縱市場的處罰決定。
1月29日,全國股轉公司發布了對國泰君安異常報價事件的處分決定,并同時發表文章《執紀問責沒有“化外之地”》,語氣再度強硬。
種種跡象都表明,2016年將是新三板監管升級之年。廣證恒生分析師袁季在研報中稱,2016 年新三板監管體系將進入“新常態”:有異動必反應,有違規必查處。為促進新三板的良性發展,愈加嚴格及全面的監管態度將會是2016年的主旋律。
分層制度5月實施
新三板密集釋放的監管趨嚴信號,態度之強硬,懲罰之嚴厲,堪稱史無前例。
實際上,新三板市場監管的嚴格化趨勢從2015年開始便已顯現。根據全國股轉公司的自律監管措施信息表數據統計,2015年,共對44家掛牌公司、35名掛牌公司董監高、1193個投資者賬戶(1238次)、31家主辦券商(35次)、2家做市商、1家會計師事務所采取了自律監管措施,累計1351次;對1家掛牌公司、1名掛牌公司董監高實施了紀律處分;對未按期披露年報的1家公司實施摘牌。同時向證監會移交涉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大股東違規減持等涉嫌違法違規的案件27件。
新三板市場的快速增長同樣從去年開始。數據顯示,2014年末,新三板掛牌數量只有1572家,2015年末時掛牌數量猛增至5129家。截至2016年2月末,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共計5826家,總市值達2.57萬億元。
同時,新三板總市值正在逐步接近創業板的總市值,根據歷史數據統計,去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的市值基本上是新三板的4倍。到了今年1月,創業板總市值與新三板總市值的比降到了不足2倍。
不過,上述私募合伙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沒有交易量的市值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交易量小,很小的資金量就可以作出很大的波動,這種市值的增值跟創業板是不能簡單對比的,但可以側面看出新三板去年的大規模擴容發展迅猛。”
上述私募合伙人稱,“新三板本身的定位就注定了掛牌公司中有大量資質一般的中小企業,去年一年掛牌公司數量增長很快,而掛牌公司的數量暴增必然會帶來良莠不齊的問題,因此在這個階段監管趨向嚴格是有必要的” 。
而“制度完善和創新”也已提上日程。3月4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明確,新三板市場分層預計在今年5月正式實施,目前全國中小股份轉讓系統正在對分層方案進行完善,待履行完相關程序以后將向市場公布。
自去年11月分層方案征求意見發布以來,分層制度的落地一直備受期待。根據分層方案征求意見稿,新三板將被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兩層,進入創新層的標準有三條,分別考察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股東人數、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以及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
相關閱讀